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動低碳、零碳、負碳等“雙碳”關鍵技術的開發、推廣和應用,加大光伏、風電、電動汽車等主流優勢低碳技術投資,加強綠氫、規模儲能、CCUS、生態碳匯等前沿新興技術攻關,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雙碳”技術的交叉融合
近兩年歐美相繼推出有關“電池法案”,以減碳環保為由,提高了中國企業產品落地歐美市場的門檻。歐盟委員會的“電池立法新規”要求從2024年7月1日起,工業及電動汽車電池的制造商和供應商必須提供產品碳足跡聲明;2026年即將實施的歐盟碳
據亞洲開發銀行報道,2023年2月14日,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調動稅收謀發展、促脫碳”高級別政策對話在格魯吉亞舉行。會上,亞洲開發銀行(亞行)中西亞局局長Yevgeniy Zhukov強調,征收碳稅不僅是助力CAREC國家落實國家自主貢獻以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重要工具
作為抑制溫室氣體(GHG)排放的一種手段,碳稅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碳稅的實施必然要考慮不同部門和不同時期的影響,但大多數現有研究使用的模型沒有詳細說明部門互動或家庭和企業反應的動態性質。為了填補這一空白,報告作者構建了一個新的凱恩斯多部門動態隨
7月14日消息,歐洲央行的一份新報告質疑氣候風險是否計入了比特幣等加密資產。該報告評估了與加密資產相關的氣候風險,嚴厲批評了使用PoW共識算法的區塊鏈(尤其是比特幣),并將能源密集型的PoW算法與化石燃料汽車進行了比較, 并將PoS比作電動汽車。歐洲央行認為,截
碳交易市場的目標是:使公司對其碳排放的外部性負責;通過資助新的碳封存來源來減少碳排放;激勵公司投資于減少其運營中的碳足跡,以避免碳稅。
征收碳稅具有強制性意味,是一種較為粗放的外部性控制手段,稅率過低則無法有效的實現減排目標,稅率過高更是會打擊企業的市場信心、抑制經濟活力。總言之,碳稅機制的安排管制大于激勵,影響的更多的是企業的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