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董寧就在IBM參與中國人保的肉牛扶貧項目,通過終端傳感器
物聯網追蹤牛的養殖;2017年創辦智鏈萬源,就開始布局
農業溯源領域,并與北大荒集團合作,落地“善糧味道”大米全生命周期追溯項目。
董寧說道,相較以上農業溯源場景,航運涵蓋的場景更大更復雜,數據更海量多元,對實時性的要求更高,因而與運營商中國移動合作,希望通過邊緣計算、5G解決海量數據的計算與傳輸問題。
邊緣計算,是指將原本由數據中心處理大型服務加以分解,分散到邊緣節點去處理。
“
區塊鏈+邊緣計算”有三個優勢,第一,解決物聯網終端設備的計算能力瓶頸,替終端設備完成工作量證明、加密、達成共識;第二,邊緣計算可充當物聯設備的局部大腦,存儲和處理不同物聯設備傳回的數據。第三,物聯終端設備將數據存入邊緣計算服務器內,在
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保證數據安全性。
董寧介紹,他們的邊緣計算有兩套系統,一套是跟隨貨物(船上、集裝箱)的設備系統,一套是運營商的基站設備,通過在終端將大量數據處理后,實現數據的準實時傳輸。
落地難點
《白皮書》稱,一項面對全球 5000 多家企業的調研顯示,企業認為部署物聯網的最大壁壘有數據安全隱私、與現有 IT 系統的融合以及缺乏說服力的案例,需求方與供給方之間隔閡將是未來物聯網產業發展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董寧告訴鋅鏈接,無論是區塊鏈還是其他新技術,最大瓶頸還是在于商業化,找到適合垂直行業的商業模式。“許多區塊鏈都是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并不了解行業痛點,因此找不到真正的‘殺手級’應用。”
此外,區塊鏈與其他技術結合才能成為更成熟適用的解決方案,從BaaS到SaaS、IaaS、PaaS,如果只有區塊鏈,那么離真正落地還是會差‘最后一公里’。
5G尚未落地,從廠商頻頻的市場布局動作便可洞見,它為區塊鏈+物聯網帶來的機會卻是可期的。
盡管5G技術本身并無太大創新,但其為物聯網創造了落地條件,真正實現萬物互聯。伴隨萬物互聯而來的,是海量的數據。區塊鏈解決了物聯網中數據的安全、溯源、可信與定價問題,讓可信數據成為真正具備價值的生產“原材料”。5G和區塊鏈的結合,揚長補短,相得益彰,未來一定會創造出更多的機會和價值。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