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是近兩年誕生于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新概念。說起它,公眾可能第一時間會想起“
比特幣”。但越來越多的發展趨勢表明,
區塊鏈技術在社會各領域、各行業的發展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那么,區塊鏈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技術?區塊鏈與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之間又有何種關系?區塊鏈對未來社會治理將帶來什么啟發?近日,羊城晚報全媒體節目《科學家面對面》特別邀請了兩位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專家——趙淦森與晉彤,為我們深入淺出地解讀區塊鏈技術,以及區塊鏈在社會治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等方面的應用前景。
區塊鏈是一種底層技術 標志著進入“可信互聯網”階段
區健妍:近兩年來,我們經常聽到“區塊鏈”這個概念,普通人可能對其不太了解,兩位專家能否給我們解讀一下,區塊鏈究竟是一種怎么樣的技術?
趙淦森:現在社會上對區塊鏈相關技術最大的印象還是“比特幣”,感覺搞區塊鏈的都是搞虛擬貨幣、
數字貨幣。事實上,比特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典型應用之一,要了解什么是區塊鏈,首先要了解我們為什么需要區塊鏈。
在世界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正逐步進入完全數字化的世界,很可能未來有一天,人們將沒有面對面交流的過程。當我們面對面跟別人交流產生交易時,會有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過程。但在互聯網上,我們沒辦法做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那么,在完全數字的空間里,如何構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以及如何去約束雙方?而區塊鏈整個技術體系,便可以支撐這個過程。簡單來說,區塊鏈技術是把所有行為記錄在電腦上,全世界每個人都有一份數據備份,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保證只要前面寫了,后面接著再寫時,改動的都是最新的賬本,大家都有賬本在手上,相當于每個人都有一臺復印機,通過這樣的過程,實現對真實世界完整可信的記錄,從而支撐我們在數字化空間里面構建一個能夠約束大家行為的環境,去支撐社會個體之間的互動。
區健妍:這么聽來,其實比特幣只是區塊鏈其中一個典型的應用。晉老師,您又如何解讀區塊鏈?
晉彤:區塊鏈實際上是一種底層技術,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互聯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互聯網發展的幾十年中,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連接性作用”階段。在沒有互聯網之前,物理距離產生了通訊上的困難和延時,后來互聯網上慢慢發展了e-mail、ftp等技術,甚至開始出現了比較原始的即時通訊,這個時候不講究體驗,重要的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第二個階段是“起功能性作用”階段。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開始有了信息性的網站,有了搜索引擎、
電商、即時通訊、社交網絡。但這些都有一個潛在問題有待解決,就是“信任度”的問題。因為此時的信任必須建立在那些控制信息的發布機構或者是個人手上。當他們說信息是可信時,外人只能選擇去信任他,但是并沒有機制來保證這確實是可信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現在,我們開始呼喚一個“可信互聯網”的出現。區塊鏈作為一種不由任何單一機構控制的機制,成了“可信互聯網”的答案之一。為何區塊鏈只是答案之一?因為區塊鏈是解決方案中的一種,但這并不意味著將來只有這一種體系架構去滿足“可信互聯網”的發展。區塊鏈的出現標志著我們進入了“可信互聯網”這個新的階段。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