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包括國有六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
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交通銀行)在內的十余家銀行早在幾年前就開始
區塊鏈的應用測試,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據IPRdaily中文網與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2017全球區塊鏈企業專利排行榜(前100名)”,顯示,3家“央行系”
金融機構的全球專利總數達68件,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國央行
數字貨幣研究所申請的區塊鏈專利數量為33件,排名第三;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科學技術研究所區南專利數量是22件,排名第八;此外,央行下屬企業中鈔信用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位列18名,專利數13件。
中國銀行的區塊鏈部署涉及面最廣,其應用場景多達6種:數字錢包、貿易融資、房屋租賃、
公益扶貧、跨境支付和數字票據。除了數字票據和跨境支付處于測試(成功)階段,其他場景均已有成功案例,或已推出真實產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銀行是目前唯一推出自有數字錢包的樣本銀行。雖然有評測文章稱該錢包APP上手后是支付寶+微信紅包的簡易結合體。
金融科技獨角獸螞蟻金服于2018年6月25日推出基于
區塊鏈技術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業務。首次跨境業務開展于
香港和菲律賓的個人轉賬業務,香港向菲律賓匯款最快3秒到賬。在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加持下,除了匯率費用,幾乎不產生其他費用。
2018年8月17日,國內首單區塊鏈首款ABN(資產支持票據)“浙商鏈融2018年度第一期企業應收賬款資產支持票據”在
上海清算所正式發行。
2018年9月,“粵港澳大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在
深圳正式上線試運行。該平臺致力于打造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開放金融貿易生態。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是在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聯合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渣打銀行及比亞迪經過近兩個月的封閉開發完成。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在
加密貨幣發現方面邁開步伐,憑借其合規性等優勢對既有加密貨幣形成沖擊,繼而帶動區塊鏈行業的進化與升級。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