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區塊鏈的治理模式是區塊鏈進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鏈上治理和鏈外治理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不同的模式各有利弊,不同的模式的實施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經驗。在藍狐筆記看來,雖然鏈上治理弊端很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比重會逐步加大,把之前鏈外治理的經驗借鑒過來,通過鏈上的模式更多照顧各參與方的利益,同時推動網絡朝更好的方向發展。目前的治理模式還處于很早期的階段,需要好多年的時間來實踐和積淀。同時,通過對鏈上治理和鏈外治理的了解,藍狐筆記看到更多的不是它的缺點,而是希望,它在實踐中的每一步前進都值得贊賞,雖然一切都不完美,差距很遠很遠,但它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這也是藍狐筆記一直對區塊鏈有信心的原因。本文作者Matus Steis,來源于medium,由“藍狐筆記”公眾號
社群“Lu”翻譯。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協議要想進入主流人群采用,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是否有恰當的治理模式。這點很重要,因為良好的治理模式能夠讓區塊鏈協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并維護其在生態系統內決策的合法性。
治理模式涉及如何做決策,如何使決策合法化,以及生態系統中參與者的權利。通常情況下,這是區塊鏈協議可以自動升級的唯一方式。為了分析不同的治理模式,我們需要研究生態系統中治理模式的目的、治理模式的組成部分以及網絡參與者。
在生態系統中,區塊鏈治理需服務三個目標:
1.修復錯誤和漏洞
2.升級底層技術
3.修復攻擊造成的損害
治理模式通常包含兩個重要部分:
1.協議規則(通過代碼實現)
2.網絡激勵機制(經濟激勵)
生態系統中一般有三種網絡參與者:
1.礦工——保持網絡的運行
2.用戶——從網絡中獲益
3.開發人員——更新網絡
簡而言之,協議的治理模式旨在確定誰能修改代碼。根據西方治理的傳統,在決定
區塊鏈生態系統的未來走向時,用戶應該擁有最大的發言權。因此,大多數的治理模式都將盡可能多的權力賦予從網絡中獲得最大利益的參與者。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確定了兩種類型的區塊鏈治理模式:
1.鏈外治理——為了實施協議的變更,必須達成更廣泛的共識,例如
以太坊,如果沒有達成共識,就會出現硬分支。
2.鏈上治理——投票權由參與者持有的代幣數量決定。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