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交易市場是如何運作的?
“傳統的證券交易繞不開三類角色。”魏琨告訴31QU。
第一類是交易所,比如上交所、深交所。
“交易所有三個職能,一是搭建基礎設施,維護交易場所穩定;二是制定交易規則,比如中國股票交易T+1結算,海外大多是T+0結算;三是審核上市公司和股票發行。”魏琨解釋道。
第二類角色就是“券商”證券公司,比如中信證券、廣發證券等。
截止2018年底,我國有131家獲批的券商,他們圍繞著滬深交易所進行交易,在做“經紀業務”,比如代用戶去交易所開戶、買賣股票等。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用戶是不能直接去交易所開戶交易的,交易所只給券商提供“席位”,只對券商機構服務,而用戶事實上在與券商合作,通過券商去交易所交易。
第三類角色是存管機構,一個是負責“存股票”的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一個是負責資金存管清算的銀行。
這三個角色各司其職,彼此相互配合,共同維護證券交易流程的穩定。
但我們再類比現有的
數字貨幣市場,會發現不僅用戶直接跟交易所打交道的,而且交易所一種角色就完成了所有事情:提供了交易場所,完成B端的上幣審核,維護C端的用戶運營,甚至是自己做起了“裁判”,負責法幣與
加密貨幣、加密貨幣之間的清算。
交易所“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在
幣圈發展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繼續類比中國證券發展的歷史,以前的股票登記結算交易,也都是一家完成的。”魏琨認為。
回溯現代中國證券發展的歷史,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不能錯過:
1984年11月18日,采用“個人和集體自愿認購股票”的方式籌集資金的
上海飛樂音響公司正式開業。當時,飛樂音響委托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證券部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一萬股。公開資料顯示,這是 “文革”結束以來中國
金融機構第一次發行的股票。
6年后,上海證券交易所才開始營業,包括飛樂音響在內的8家公司,成為第一批上市交易的“老八股”。
而中國第一家專業的券商是1987年9月成立的“
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幾經波折后,在2006年10月被招商證券托管,退出歷史舞臺。
作為資金存管機構,銀行一直伴隨證券交易市場發展,但“股票存管機構”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在2001年才成立,距離90年代初瘋狂與慘烈的中國股市有6年之久。
“中國股市發展不到30年的時間,券商、存管等更細分角色存在也不過10多年時間。”魏琨表示,在這之前,都是證券公司、交易所完成所有市場交易環節。
事實上,幣圈也是如此,先有了
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再出現加密貨幣交易所,如今是到了更細分角色上場的時候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