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唱衰
區塊鏈(尤其是公鏈)的聲音中,提得最多的是它的交易處理效率太差、TPS(每秒交易次數)太低的問題,比如“
比特幣每秒只能處理個位數的交易,
以太坊也不過20多筆每秒,甚至不具備支持一個普通規模應用的能力,還想C位出道成為下一代分布式社會的底層平臺?”這類問題不僅區塊鏈唱衰者常掛嘴邊,也常常是國內外區塊鏈團隊在講述自己的工作的聚焦所在。然而,很多團隊常在“研發”短短數月內就號稱已經研發出TPS高達十萬甚至百萬的區塊鏈底層系統,噱頭十足,然而真真假假,頗難分辨。
為了更好理解這個有著持續熱度的問題,今天我們從技術視角出發,講講目前能夠帶來TPS提升的“靠譜”方法和技術路線。希望在閱讀這篇文章后,大家再看到類似“百萬TPS”之類宣傳時,就能夠理解他們到底在講什么:
首先,區塊鏈有一個著名的“三難問題”,也常稱為“不可能三角”,即區塊鏈系統無法同時在可擴展性(Scalability,國內也常譯為高效性)、安全性(Security)和去中心化程度(Decentralization)這三項指標上做到最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那就是區塊鏈必須得在這三者之間做出一個優化的權衡。
“不可能三角”對區塊鏈的重要意義在于:完全拋開“三角”中的其他兩者而孤立地去談其中一者,那就根本不是區塊鏈。例如,支付寶TPS很高,但它是中心化的,而非區塊鏈所面對的“多方參與、共同記賬”的開放環境。再比如
聯盟鏈(一種面向企業服務領域的區塊鏈方案),它就是一種TPS很高的區塊鏈,但它在安全和去中心化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妥協,僅能用于成員已知且可信的環境,而非區塊鏈公鏈所面對的開放成員(Open Membership)環境。因此,當我們聽到別人提起高TPS的時候,首先要想一想,這個高TPS背后隱藏了什么,它究竟是否真的具有價值。
近年來,很多研究工作都圍繞如何在“不可能三角”上取得一個優美權衡而努力,而這些努力大致可分為三個大類:第一類是從共識機制出發,第二類是從區塊結構出發,第三類是從系統實現出發。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