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的模式破滅,不代表
以太坊就此沒有價值,從底層平臺角度來看,以太坊依然是公鏈中的老大哥。
以太坊在創始之初遵循
區塊鏈技術的原教義,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系統。同時以太坊又有自己的追求,為了解決
比特幣擴展性不足的問題加入智能合約的功能,讓以太坊本身形成了一個開發者平臺。
這個初衷原本是好的,但是現實的情況卻難以回避
區塊鏈技術的三元悖論,即高效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不可同時滿足。以太坊在保障了去中心化基礎的同時,也很大程度地放棄了高效性。
因此以太坊從娘胎里就有低效的毛病,TPS低,容易擁堵。作為一個開發者的平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噩夢。
為了解決以太坊的低TPS和低延展性的問題,早在2015年7月,以太坊創始人V神就將以太坊網絡的開發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Frontier(前沿)、Homestead(家園)、Metropolis(大都會)和Serenity(寧靜)。這四個階段以太坊都以硬分叉的方式升級。
關于為什么要硬分叉升級,還有更重要的理由。如果以太坊區塊鏈不進行硬分叉,則隨著挖礦難度增加,驗證會愈加緩慢,以太坊的網絡可能會接近癱瘓。這個說法也被稱為“以太坊難度炸彈”或“以太坊冰河時代”。作為公鏈能夠卡到死,可想而知多可怕。
現在的以太坊處于“大都會”階段。按照計劃,這一階段通過先后兩次硬分叉來進行,分別是“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其中“拜占庭硬分叉”在2017年10月16日完成。而“君士坦丁堡硬分叉”則希望完成由PoW向PoS的過渡,引入PoW和PoS的混合模式。
如果完成“君士坦丁堡硬分叉”的升級,以太坊或許有機會大幅提高效率,憑借自己大量的用戶群體和品牌知名度,在dApp的領域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然而,鳳凰涅槃還沒有開始,以太坊的后院就起火了。
原定在1月17日實施“君士坦丁堡硬分叉”的前一天,以太坊官方推特突然宣布,由于社區發現存在潛在安全漏洞,決定推遲升級時間。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情況,是因為此前在1月4日,是ProgPoW開發者社區的IkmyeongNa發文,建議以太坊基金會在君士坦丁堡硬分叉中采用ProgPoW算法。事后Ikmyeong稱,他提出“君士坦丁堡硬分叉”采用ProgPoW算法后被噴。于是他決定打造分叉節點,實現一個只可以用GPU挖礦的以太坊,以滿足自己與其他礦工的需求,并稱之為EthereumProgPoW。
ProgPoW本來是以太坊的保護方案。以太坊開發團隊不希望看到礦工掌握集中話語權,創建了ProgPoW開發小組,主要用GPU挖礦,以便在網絡陷入中心化之前及時應對。
但是這次“君士坦丁堡硬分叉”升級內容中,并不包括加入ProgPoW機制。于是ProgPoW的開發者和支持者坐不住了。ProgPoW開發者能夠對以太坊硬分叉造成實質性地威脅,因此這次“君士坦丁堡硬分叉”延期實在是迫不得已。
事實上,以太坊這次升級如果真的從PoW向PoS過渡的話,不光是對ProgPoW的支持者,對絕大多數礦工都是極大的傷害,不但他們在社區的話語權會喪失,甚至整個以太坊可以說不再需要他們。可謂失去了權利,也失去了利益。所以有人認為這次對“君士坦丁堡硬分叉”的威脅,甚至可能就是大礦工發起的。
以太坊后院起火,導致硬分叉的時間延后,以太坊核心開發者PéterSzilágyi發布推文稱將在7.28M區塊進行硬分叉,現定2月27日。
以太坊的鳳凰涅槃現在先等一等,現在的當務之急,先把后院起的火撲滅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