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會議明確指出要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
湖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了創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級示范區、打造以中國智能制造示范引領區為目標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等重點任務。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市場微觀主體即企業應更加注重累積性創新。
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與自主制造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涵。其中智能制造是統領,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表現;綠色制造體現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自主制造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最終要求和本質體現。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湖南順應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促進創新型省份和兩型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主要表現為全球制造業正加快邁向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可有效破解
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是湖南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高端化的重要路徑,也是塑造湖南制造業新優勢的現實需要。
累積性創新是企業圍繞核心業務或核心產品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與管理創新,其中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的累積性創新更是重中之重。同其他省份一樣,制約湖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程度還較低,在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材料、
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物醫藥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還缺乏35項“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大量進口會嚴重影響制造業的自主制造程度,更加談不上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湖南是制造業大省,目前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5.04%,當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了9.68%,湖南卻只下降了5.34%,其中根本原因在于綠色技術創新還不能滿足節能減排的需求。
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來看,無論是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還是自主制造,都需要注重累積性創新。但從目前湖南微觀主體的累積性創新情況來看,工業企業中同時實現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的企業比重只占10.2%;具有內部研發能力的工業企業比重只占21.9%;阻礙工業企業累積性創新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占27.3%,其次是創新成本過高,占22.8%;工業企業中采取了知識產權保護或相關措施的占比為62%,但應用了難以復制的復雜技術的比重只占4.0%。可以說,發揮市場微觀主體累積性創新的積極性是推動湖南制造業高質量的根本所在。
建議完善相關政策,以充分調動我省市場微觀主體強化累積性創新的積極性——
第一,完善創新活動的稅收優惠和減免政策。落實對工業企業的累積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得稅減免力度;推動企業研發活動專用儀器設備加速折舊;落實對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收入免征增值稅,對技術轉讓減免所得稅,科技開發用品免征進口稅;落實對智能制造企業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研發活動的稅收減免政策;對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企業引入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進行累退性獎勵。
第二,完善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人才政策。要適應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需要,增加高校應用型工程專業的招生力度,完善課程體系和培養體系;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優秀青年人才進入先進制造行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拓寬應用型技術人才升遷通道。
第三,完善支持制造業高質量創新發展的
金融政策。協調各金融機構大力調整信貸投向和信貸結構,更多向智能制造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傾斜。政府應通過業務補償、風險代償、政策獎勵等更好支持擔保機構、銀行機構為具有自主研發能力、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創新的制造業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第四,完善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政策。加強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有效降低創新的制度性成本,鼓勵優勢高端裝備制造企業自主進行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研發,推動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虛擬顯示、
區塊鏈等熱點產品及清潔技術等生產性服務創新研發,主動攀升產業價值鏈。
第五,出臺有利于制造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產業創新政策。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對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采取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監管模式。加大對傳統制造企業的智能化改造支持力度,鼓勵建立智能制造產業園、智能制造企業抱團組建世界級產業集群創新中心。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湖南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