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伴隨著2008年提出的比特幣概念而產生的新興技術。它本質上是借助分布式節點、哈希算法、非對稱加密技術及智能合約自動記錄功能來集體維護數據可靠性的協議。獨特的設計架構使區塊鏈具有去中心、難篡改、可追溯、可擴展、開放透明的特點,而這些給予它助力版權保護擺脫困境的優勢。
首先,在版權確權層面,區塊鏈有助于降低版權登記成本。其一,平臺通過區塊鏈網絡,將原創作品的“作者+創作時間+創作內容”三者合并加密上傳,從而生成唯一區塊鏈ID,相當于領取了“電子身份證”。它不僅可以證明作品所有人、還能利用時間戳證明作品的創作發布時間。區塊鏈數據由所有節點共同記錄維護,如果侵權者要修改ID數據,在理論上至少需要改變一半的節點才能使新數據生效,而這在實際上并沒有可操作性,從而就為原創作品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存在證明。其二,區塊鏈版權的注冊程序可以與作品創作同步完成,這就大大簡化了傳統版權登記制度下創作-申請-注冊登記的繁雜程序,節省了時間成本;而且相比于傳統的高額版權登記費用,權利人基于區塊鏈主鏈的版權注冊成本最低只有 0.4元/次,基于側鏈的成本更低,從而大幅度降低了登記門檻。

其次,在版權使用層面,區塊鏈有助于滿足數字時代版權運營的規模化需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提供的技術可能性與雙創機遇帶來的政策紅利,大大激發了全社會的創造力。隨著精神文化內容的批量生產,版權流轉與營銷等其他產業鏈環節勢必成為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新課題;而高效版權運營的基礎正是清晰的版權歸屬、有力的侵權保護。目前在內容創作領域,已存在UGC、PGC、OGC等多種內容生產模式,近年來大熱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歡樂頌》、《瑯琊榜》、《甄嬛傳》等大型IP都出自網絡寫手之手,而非傳統的文學作家。僅以網絡文學為例,據首屆“網絡文學+”大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12月底,國內40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提供的作品數量已高達1400余萬種,各層次作者超過1300萬,而用戶規模已達3.53億,占網民總數的46.9%。如此龐大的版權需求對于傳統的人工作業來說,幾乎是天方夜譚的工作量。但對區塊鏈來說,它采用智能合約機制,有分叉、開發側鏈的可能性,理論上可以記錄無限多的注冊與交易數據;而且它可以迅捷地打通創作者、消費者、投資方間的信息通道,使版權需求方不受地域、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與創作者聯系交易。換句話說,區塊鏈對于版權注冊和交易的數量沒有天花板,可以滿足即將繁榮的文化產業對版權的大規模需求。

再次,同樣是在版權使用層面,區塊鏈版權還有助于實現文化企業的金融需求。據2017年5月揭曉的第九屆“中國文化企業30強”評選顯示,本屆改變了以往的內容類別標準而代之以產業鏈,其中“投資運營”是最大亮點,越來越多的業內企業意識到,應當把借鑒成熟產業經驗、加速資本與文化的對接作為“打造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文化和企業集團”的主要手段。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由于文化企業有輕資產的特點,缺少相應的固定資產抵押,它們往往很難獲得銀行貸款,企業的擴張多是靠自身業務增長實現,發展速度較慢。但近些年,文化市場認識到版權是其獨有的一項重要資產,文化企業、投資者、消費者、監管機構對版權的金融價值形成共識。可以說,版權制度是公認的文化企業引入資本化運作、開展項目投融資的關節點。而區塊鏈版權,通過高效便捷的確權機制,為版權投融資打下堅實基礎。
再次,依然是在版權使用層面,區塊鏈有助于培養網民為版權付費的意識。區塊鏈使版權所有人繞過內容聚合器、平臺提供商和版稅收集協會而獨立操控版權交易,解決了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真正實現版權所有人和消費者的面對面交易。通過縮短交易環節,版權交易的費用能夠大大降低,而為喜愛的內容小額付費是新一代網民在心理上和財力上都能夠接受的方式,Clay Michael Gillespie的研究已表明了這一趨勢。而且,區塊鏈可以實現版權交易的自動實時收費。通過將付費環節前置,一旦消費者想要查看某個版權產品,區塊鏈系統就彈出付費提示,這就為版權付費提供了一種技術強制。綜合而言,借助區塊鏈,小額付費和強制付費有望改善網民免費享用網絡資源的習慣,養成為版權消費付費的意識。
最后,在侵權保護層面,區塊鏈有助于解決司法舉證取證難題。借助區塊鏈技術,版權的開戶、登記、交易、支付等信息均在開放透明的數據庫中完成,其全網確權、信息留痕及可追溯的特點,使版權注冊或交易的整體鏈條清晰可查。而這些登記信息又能同步傳送到司法鑒定中心備案。由此,一旦發生版權糾紛,只需調取區塊鏈數據庫中的相應信息就可一鍵完成傳統機制下舉證、審驗、取證的全部流程,不僅節約人力、時間成本,還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出錯概率,保證了證據的精確度、權威性和可靠性。
基于資料的充分性,本文以摩令科技(Morningbook)開發的畫版區塊鏈為例,展示區塊鏈版權確權及交易的實現過程。
畫版區塊鏈是一個采用PBFT聯盟鏈共識機制的藝術品版權登記、授權交易及溯源平臺。首先,在數據庫中,每個版權對應一份智能合約,版權編號、版權權利人、復制版權份數、創作人、創作時間、作品名稱等信息可隨智能合約的發布寫入區塊鏈中。這就在實現版權確權的同時降低了登記成本。其次,版權所有人可以通過畫版向區塊鏈系統發起復制權登記合約交易,當交易確認后,復制權將會轉移到新的持有人名下,而交易金額也會同時寫入區塊鏈;而且某份版權若做成了大IP,收益分紅總額、單份收益額及分紅時間等會自動隨著交易的完成記錄下來。這就大大提高了版權交易及版權運營的效率。

目前,國內外已出現一批類似畫版區塊鏈的版權初創企業,職能部門也開始引入區塊鏈重建國家層面的保護體系。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推出了DCI(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體系來回應不斷增長的數字版權保護需求;華夏微影等企業也都提出要力推集版權登記、運營交易、數據監測、全網搜索、收益結算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化平臺。而這個市場還在不斷擴容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