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大數據風控有效性的關鍵因素是數據庫的維護成本和信息傳遞效率。而單從數據的角度來看,
區塊鏈是一個由所有參與者共同記錄(而不是中心化機構單獨記錄)信息、由所有參與記錄的節點共同存儲(而不是存儲在中心化機構中)并且不可隨意篡改的數據庫。在這個區塊鏈數據庫中,每個用戶節點都擁有整個數據庫的完整拷貝,并且當某個用戶節點要對數據庫寫入數據時,它需要向區塊鏈網絡廣播這些數據,以便其余用戶節點對這些數據進行驗證審核操作。只有全網共同驗證和認可后,數據才能寫入區塊鏈,并且一旦數據寫入區塊鏈后,就不能隨意修改或刪除。這樣一個用
區塊鏈技術構建的數據庫,對于大數據風控有效性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首先,區塊鏈去中心化、開放自治的特征可有效解決大數據風控的數據孤島問題,使得信息公開透明地傳遞給所有
金融市場參與者。設想以下情況:一位客戶同時向A銀行和B銀行各申請100萬元的房屋抵押貸款,但其房屋價值只有100萬元。如果兩家銀行加入了同一區塊鏈,就能即時辨別出客戶的交易行為和風險,避免放貸總額超過抵押值。除了交易主體外,監管部門也可以作為一個用戶節點加入區塊鏈,實時監控其他用戶節點的交易信息,防范風險事件的發生,無須再等到事后申報。利用區塊鏈中全部數據鏈條進行預測和分析,監管部門可以及時發現和預防可能存在的系統性風險,從而更好地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和提高金融市場效率。可見,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征,可以消除大數據風控中的信息孤島,通過信息共享完善風險控制。
其次,區塊鏈的分布式數據庫可改善大數據風控數據質量不佳的問題,使得數據格式多樣化、數據形式碎片化、有效數據缺失和數據內容不完整等問題得到解決。在區塊鏈中,數據由每個交易節點共同記錄和存儲,每個節點都可以參與數據檢查并共同為數據做證,這提高了數據的真實性。而由于沒有中心機構,單個節點不能隨意進行數據增減或更改,從而降低了單一節點制造錯誤數據的可能性。舉例來說,在銀行或交易平臺內部建立私有鏈,一位客戶構成一個節點,一方面可以避免大量數據由單一信息中心集中錄入和存儲,降低操作風險;另一方面,賣方單方面的刷單行為可以通過買方的驗證得到遏制,從而保證數據的真實有效。偽造的數據若想通過區塊鏈網絡的驗證,必須掌握該私有鏈中超過50%的計算能力,當節點足夠多的時候,該私有鏈的控制成本急劇上升。另外,區塊鏈中每個節點都有完整的數據副本,只有當整個區塊鏈系統發生宕機時數據才會丟失,并且數據記錄一旦寫入就不能修改。因此,區塊鏈具備公開、透明和安全的特點,可以從源頭上提高數據質量,增強數據的檢驗能力。
最后,區塊鏈可以防范數據泄露問題。由于區塊鏈數據庫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任何節點對數據的操作都會被其他節點發現,從而加強了對數據泄露的監控。另外,區塊鏈中節點的關鍵身份信息以私鑰形式存在,用于交易過程中的簽名確認。私鑰只有信息擁有者才知道,就算其他信息被泄露出去,只要私鑰沒有泄露,這些被泄露的信息就無法與節點身份進行匹配,從而失去利用價值。對于來自數據庫外部的攻擊,黑客必須掌握50%以上的算力才能攻破區塊鏈,節點數量越多,所需的算力也就越大,當節點數達到一定規模時,進行一次這樣的攻擊所花費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通過區塊鏈對信息存儲進行加密,保證數據安全,防范大數據風控中可能出現的數據泄露問題,是區塊鏈的重要應用之一。 “區塊鏈+大數據”風控,未來在哪里? 根據BI Intelligence的《Fintech行業報告》預測,區塊鏈的應用和普及將成為2016年金融業的最大趨勢。那么,“區塊鏈+大數據”能否成為風控的創新機遇?
毋庸置疑,“區塊鏈+大數據”風控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以及資金和人力的持續投入,區塊鏈會與大數據技術跨界融合,對風控領域現存問題提出更合理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在身份驗證應用層面,由于合規合法制度要求,客戶身份認證一直是金融等中介機構無法逾越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之一。過去,親面親簽的認證方式既讓客戶體驗度降低,又讓中介機構為此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資源。目前,以Onename、BitID等為代表的第三方身份驗證服務提供商開始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公正公開的特性,在
比特幣平臺上為金融等中介機構提供去中心的第三方客戶身份認證的服務。簡而言之,可以用“+Warren”實現身份認證或比特幣交易。與此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從數據端對引流的客戶進行身份驗證、特征篩選等,以此提高反套現、反欺詐和反作弊的準確度。
在金融合約應用層面,人為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一直是大數據風控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大數據風控主要針對消費者,對于金融機構的員工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層面,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區塊鏈2.0技術的出現,使智能合約系統成為可能。基于區塊鏈可編程的特點,可將合約指令嵌入到區塊鏈中,有效弱化中心系統在數據監控和驗證中的作用,并消除人為操作因素可能引發的風險。金融機構逐漸開始布局構建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系統,使合約的合規檢查自動化。
毋庸置疑,對于大數據+區塊鏈的金融風控技術來說,區塊鏈本身或許存在亟待完善的風險漏洞,比如The DAO被盜事件說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協議代碼存在漏洞。與此同時,國內外區塊鏈行業專家也正在嘗試全新的解決方案。首先,在信用風險方面,區塊鏈企業或可與保險機構跨界合作,開發區塊鏈信用保證保險和履約保證保險來獲得更強的公信力;其次,在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方面,區塊鏈或將在原有開放源代碼基礎上迭代自動投票恢復交易和資金凍結的功能模塊,以此來防范類似于The DAO事件中成員所引發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最后,在市場風險方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
數字貨幣或可錨定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法定貨幣,比如美元、人民幣和歐元等。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特定的數據庫技術,將與大數據、風控技術實現優勢互補,進而構建全新的數據組織方式。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兩項技術在風險控制領域的跨界融合將會上升到公司級和國家層的治理層面,從而帶領我們進入強信任背書時代。
(作者: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曲雙石,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員毛可若;原刊于《當代金融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