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的模式、理念、手段和流程,構建適應新形勢和客戶需求的
供應鏈金融風控體系,是當前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需要,也是銀行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和實現經營轉型的需要。
供應鏈金融風控體系的構建的條件相對成熟,在數據基礎、數據處理技術、銀行內部系統等方面都具備了形成產能的條件,而且在實踐中也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驗。
首先是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數據基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興起以及
電商平臺的蓬勃發展,交易行為線上化趨勢明顯,供應鏈交易數據的獲取成本低、效率高且可信度高。外部宏觀經濟、行業以及征信、工商、稅務等一系列相關公開信息平臺的完善,將進一步打通部門間的信息孤島,對企業進行精準畫像和實時評價監督的可行性提高。
其次是數據技術也較為成熟。在數據獲取方面,可以通過
物聯網、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實時采集企業生產經營數據和交易數據;在數據存儲方面,云計算和分布式數據庫可以容納海量數據;在數據處理方面,自然語言理解、圖像識別、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技術日益成熟,AI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的提高信息處理效率,部分甚至全部替代專家決策。商業銀行內部信息系統也日趨完善,核心業務系統、信貸系統、供應鏈金融系統、電子票據系統等相關業務系統基本搭建完畢,部分領先銀行已經開發了大數據和
人工智能平臺。
此外,國內外部分先進銀行和一些金融科技企業已經在供應鏈數據融資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和成功案例。花旗與Biz2Credit、摩根大通與Ondeck、法國巴黎銀行與Mysis都開展了基于供應鏈交易數據的業務合作。國內也有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和平安銀行等,通過與供應鏈核心企業電商平臺合作,開展基于數據的供應鏈金融的成功案例。京東金融、
深圳怡亞通和阿里一達通等貿易服務企業也基于供應鏈交易平臺數據開展了大量融資業務,與商業銀行實現獲客引流和部分風控職能的合作。
實踐證明,這種創新的供應鏈金融滿足了大量供應鏈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效率高,成本低,風險也相對可控,符合商業可持續原則。希望有更多的傳統銀行能夠迅速轉變觀念,積極應用金融科技,跟上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時代潮流,實現數字普惠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
作者系中信銀行總行審計部副總經理、中國電子銀行網專欄專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