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密碼學家有個想法,既然郵件能夠加密、簽名發送出去,那么手里的現金能不能像郵件一樣,加個數字信封,進行加密和簽名后,從一端發送到另外一端?這就是最早的數字現金思想的由來。隨著現代密碼學的發展,數字現金的技術實現逐漸成為可能,引起許多密碼學家們的廣泛興趣。
1982年,DavidChaum(大衛·喬姆)在頂級密碼學術會議--美密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用于不可追蹤的支付系統的盲簽名》。論文中提出了一種基于RSA算法的新型密碼協議--盲簽名。利用盲簽名構建一個具備匿名性、不可追蹤性的電子現金系統,這是最早的
數字貨幣理論,也是最早能夠落地的試驗系統,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認可。
但Chaum當時建立的模型還是傳統的“銀行、個人、商家”中心化模式。每個使用過的E-Cash序列號都會被存儲在銀行數據庫中,且每次交易系統都要驗證E-Cash序列號的唯一性,因此系統會維持一個已交易序列號的數據庫。隨著交易量的上升,該數據庫就會變得越來越龐大,驗證過程也會越來越困難。
面對中心化數字貨幣模式的缺陷,2008年,中本聰發表了經典論文《
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系統,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將已花費的數字貨幣序列號數據庫轉變成了未花費的數字貨幣序列號數據庫,并打上時間標記,縱貫相連。這一底層支撐技術就是我們今天熱議的
區塊鏈技術的由來。
當然,也有人提出早在1990年到1991年期間,W.ScottStornetta和StuartHaber就提出了區塊鏈的想法。為解決數字文檔的精確性,他們二人認為如果不去信任某個人或者機構,“那就去信任每一個人,也就是說,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數字文檔記錄的見證者。”就理念而言,這一思想確實與比特幣區塊鏈的思路一脈相通:
去中心化的本質就是多中心化--既然沒有了權威中心,那么大家都成了中心,但各個中心既須自律亦須他律,相互制衡,非此不能立足。
所以中本聰的
區塊鏈技術不僅僅只是“分布式”和“共享”的簡單理念,它綜合采用了密碼學、分布式數據庫(大規模數據存儲與處理)、點對點通信(P2P網絡)、共識機制(分布式一致性)等技術進行組合創新。
狹義的區塊鏈技術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鏈表的方式組合成特定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去中心化共享總賬,能夠安全存儲簡單的、有先后關系的、能在系統內驗證的數據。
廣義的區塊鏈技術則是指利用加密技術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共識算法來新增和更新數據、利用運行在區塊鏈上的代碼,即智能合約,來保證業務邏輯的自動強制執行的一種全新的多中心化基礎架構與分布式計算范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