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4日,央行、中央網信辦等7部委發布了《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立即停止。進入2018年以后,
區塊鏈逐漸結束野蠻生長的狀態,一步步脫虛向實,轉向為實體經濟賦能并完善數字
金融的基礎設施相關領域的應用。因此,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特聘教授王彬生提出接近尾聲的2018年應作為區塊鏈市場元年。
有評論認為,區塊鏈正在快速發展但監管相對滯后,而公告的發布是否驗證了監管和調控一直在有效進行?轉向實業的區塊鏈又應用在了哪些場景?發展的現狀和前景又分別是怎樣的?
(左 王彬生 葉筱靜 武源文 汪波)
從概念炒作到嚴厲監管
區塊鏈領域嚴厲監管的標志性事件就是“94禁令”的頒布,而頒布相關禁令的原因就在于當時的代幣發行行為已經產生了相當大的金融風險,引發了一系列非法行為的蔓延,因此政府通過嚴厲監管政策將此類行為全部定義為非法行為。這份禁令讓很多區塊鏈公司無法再通過炒作代幣的方式進行盈利,也推動了區塊鏈行業從野蠻生長到進入了金融監管的框架。
就在“94禁令”發布的當天,有12家代幣發行平臺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暫停代幣發行業務公告,宣布停止發布新的融資項目。隨后國內的88個不同的虛擬貨幣交易所和85個代幣發行交易平臺全部叫停,已發行項目或退幣,或出海尋求新的投資者。因為受到代幣發行項目的牽連,國內
比特幣的交易所被關停,包括比特幣中國、OKcoin、
火幣網在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紛紛關停原網站,并在2017年10月下旬停止交易所運行。這也推動了接下來的2018年區塊鏈行業同時發生了兩件事:第一是中國
區塊鏈項目的全球化發展,第二是國內區塊鏈項目的脫虛向實。
正如嘉賓武源文所說,中國區塊鏈項目的全球化發展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重大轉變。一方面中國區塊鏈發展脫離了互聯網發展的初期只著眼于國內的局面,使得區塊鏈領域的創業創新具備了一種全球化的眼光。另外一方面,這種現象也使得一些
數字貨幣市場脫離了國內的監管,增大了監管的難度。普華永道的一份報告顯示, 2018年1月至5月間,代幣發行的規模是2017年全年的兩倍,規模驚人。普華永道稱,自2018年初以來,注冊發行代幣發行的企業共有537家,籌集了超過137億美元。相比之下,2017年總共有552家代幣發行,籌募總額僅僅超過70億美元。與此同時,自去年以來,代幣發行募集到的平均資金也幾乎翻了一番,從1280萬美元增加到2550萬美元。
我們看到對于國內監管來說,整體思路需要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方面需要嚴厲打擊相關金融違法犯罪行為,而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如何更加系統的防范金融風險,不讓資金通過其他非法途徑進入海外市場。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