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是當下較為普遍存在的募資方式,但很少企業能夠熬到上市這一步,原因在于其門檻較高,需要滿足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審核、定額股本總額以及企業穩定運營等一系列的條件,并不具備普遍適用性,同時,IPO較長的運作周期并不適用于募資需求較為急迫、底子單薄的企業。
ico作為伴隨著
區塊鏈浪潮出現的募資方式,雖然降低了募資的門檻,簡化了募資流程,但是由于合規性不足,風險性極高,也并不適合絕大多數的企業。此外,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對ICO采取的強監管態度,ICO融資方式前景黯淡。
而STO與IPO所代表的企業股權,ICO所代表的項目
token有所區別,它所代表的資產是真實存在的,它切實將有價資產上鏈進行Token化,一方面具有股權屬性、利潤分配、投票權等傳統證券性質,另一方面則也通過非公開或者公開方式對外募資。
從ICO、IPO的優缺點對比,鑒于兩者間的STO似乎是企業募資的理想方式,借助區塊鏈底層的共識機制,將包括企業股權、房地產、知識產權等等資產進行證券化改造,一方面避免了IPO募資方式的高門檻和復雜性,另一方面又因為實物資產的證券抵押降低了ICO存在的投資風險。同時也能夠為一些本不能獲得融資的公司或個體,提供了分銷股權和債權的渠道,尤其是對早期融資需求較為明顯的企業。
IPO、ICO、STO的比較
理論而言,STO所帶來的資產證券化確實將極大改善現有的企業投募資環境。但是,STO這一募資方式是否真發揮出作用,仍是未知數。一方面目前STO并沒有得到立法層面的支持,其所遵從的法律法規與IPO無異,其募資發行難度并沒有降低;其次,有ICO例子在前,投資已經謹慎許多,而IPO作為一個從法律層面上完整且規范的市場,STO試圖分一杯羹也并不是一個容易事。
從目前環境來看,STO似乎難以還原IPO、ICO出現早期的火爆場景,經歷過“教訓”的投資人也已經變得更為謹慎。但STO資產證券化浪潮并非無根之水,其背后有多重原因影響:
一是大眾投資需求覺醒。ICO熱潮雖然留下諸多后遺癥,但卻極大程度覺醒了普羅大眾的投資意識,投資需求迫使行業選擇更符合當下的投資方式,STO無疑是目前最符合的投資代表。
二是IPO退出模式周期長,成本高。STO基于區塊鏈底層采用的分布式記賬等機制能夠提供更簡潔的投資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三是STO是基于現有的傳統證券交易產生的,是傳統證券市場通證化改造的產物,仍符合當前的監管預警,并不會遭遇強監管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傳統證券交易所以及
數字貨幣交易所紛紛布局STO,押寶未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