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性能不足是公鏈進一步走向落地的最大掣肘,
以太坊的TPS至今仍是兩位數,擁堵現象頻頻發生,因而導致一大批競爭性公鏈在這一兩年誕生。
幾乎所有新興公鏈提出的目標都是成為更好的以太坊,想盡辦法試圖突破鏈上的性能瓶頸,聲稱要達到甚至已經達到數十萬TPS的公鏈不在少數。
由此,公鏈提出各種鏈上擴容方案在去年和今年年初一度相當流行。鏈上擴容指的是直接發生在
區塊鏈上,通過改變區塊大小或數據結構從而達到提高處理交易能力的解決方案,比如隔離見證和增加區塊容量,這類解決方案在去年極為流行,
比特幣現金亦是比特幣鏈上擴容方案的產物。
分片技術是今年最受關注的鏈上擴容方案,以太坊社區首先提出并正在開發分片技術,但目前只有Zilliqa、QuarkChain等少數公鏈采用。
事實上,隨著行業的進化演變,純鏈上擴容以及唯TPS論遭受到越來越多質疑。「鏈上擴容存在瓶頸,過度追求「鏈上」的絕對共識,難以滿足商業需求同時會犧牲其他方面。即便突破了不可能三角,實現了性能上的提高,也可能需要極大的成本,并不劃算。」一名區塊鏈行業資深從業者說。
ONT創始人李俊進一步指出,鏈上擴容只是公鏈要做的一個點,實際上很多業務并不需要在鏈上做撮合,幾千到一萬的TPS 足矣。
因此,在
加密貨幣的主鏈之外建立外圍或第二層交易網絡的鏈下擴容成為越來越多公鏈的主流選擇。Nervos聯合創始人呂國寧告訴鏈捕手,已經有大量
區塊鏈社區頭部研究者與開發者在關注Layer2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也已經百花齊放,包括側鏈、閃電網絡、 Plasma、Truebit等代表性技術。
以公鏈項目aelf 為例,其聯合創始人陳注伶告訴鏈捕手,aelf 在區塊鏈架構主打的特性就是「主鏈+多級側鏈」,鏈與鏈間使用專門的跨鏈算法,來實現相對隔離的業務單元間的資源協同,記賬節點運行在集群上,節點內部通過并行化方案提升吞吐量指標。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垂直公鏈正在增多,即越來越多項目試圖專門為某一個垂直領域開發公鏈基礎設施,對某些行業特有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目前尤以
物聯網、
金融和內容領域居多。
幣安創始人趙長鵬就曾在接受《財富》雜志采訪時表示,他認為目前的主流公鏈玩家都無法取得長期成功,因為任何為通用智能合約設計的區塊鏈運行速度都不會很快,現有區塊鏈將把這個市場讓給更專門化的區塊鏈。
不過從現實來看,前述擴容方案僅停留在構思與早期開發階段的不在少數,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仍是很大的未知數。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