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算法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大數據技術的提高,人們開始討論或“擔憂”通過大數據、
人工智能去建立計劃經濟的可能性。基于前述討論,我們認為,算法經濟不僅不會走向計劃經濟,反而是一種更加接近自由市場的經濟模式。
一是從中心化的角度看,中央計劃經濟以高度集權為特征,否定經濟個體的自由意志,經濟封閉,不允許經濟要素的自由移動,而算法經濟則以半中心化或去中心化與開放性為特征,強調和尊重市場交易的自愿原則,發揮市場價格的統籌協調機制,推動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配置,在經濟自由度上,不僅高于中央計劃經濟,甚者還高于企業機制,比如生產要素與共享平臺之間沒有長期固定關系;加密經濟則抹除了企業的組織形態。
二是從契約關系看,在中央計劃經濟中生產要素被綁定在各種組織形態中,經濟的契約關系更多體現為長期契約,而相比較,算法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技術,降低企業執行長期契約的費用,還可以“減少”長期契約,破除長期生產要素對企業的依附,將許多經濟活動移到企業外部,以短期契約的形式開展。因此,算法經濟與中央計劃經濟截然不同,不僅沒有提高經濟的集中度,反而提高了經濟的自由度。
但算法經濟也有缺點,比如一系列加密代幣委托代理問題等。因此,算法經濟不可能完全替代現有的經濟模式,使企業和市場完全消失。正如企業與市場的邊界一樣,算法經濟與現有經濟模式的邊界取決于,算法經濟中組織交易的成本與現有經濟模式中組織交易的成本的比較,前者成本越低,算法經濟越具有優勢,邊界越大,反之越小。
更準確地說,算法經濟是對現有經濟模式的一種有效補充。比如,有觀點認為,加密經濟的加密股權融資方式有助于克服經濟網絡效應的“拔靴問題”(Bootstrapping Problem,指網絡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才能盈利)。
本文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批準號:2016YFB0800600)和
上海新
金融研究院資助,僅代表個人學術觀點,與任何機構無關。本文轉自《清華金融評論》2018年第10期。編輯:王蕾。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