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治理分鏈上治理和鏈外治理,治理往往圍繞
token和共識,所以這種治理也就是Token經濟治理。在Token經濟中,有多方參與的利益主體,也有不同類型的資產上鏈,還要運行不斷變化的智能合約,會面臨一些利益驅動的惡意行為和有組織的攻擊行為,而代碼和合約都存在監管和審計的需求。
Token治理,在公鏈或者
聯盟鏈發布之前,就要設計完整的Token經濟模型和治理機制,包括激勵和懲罰機制。Token(代幣)經濟模型可以維持鏈的運轉,激勵正向行為懲罰反向行為,使用經濟手段提高作惡成本阻止攻擊行為,對交易收取費用來用于區塊鏈的治理;治理機制包括各種智能合約,比如投票合約來進行重大事項投票公決,如鏈共識的更改、鏈參數的更新、鏈系統合約的升級,智能合約以及合約法律的升級。
但并不是所有治理都可以鏈上實現,鏈下治理也很關鍵,而且很多觀點認為鏈上治理有問題。一個鏈會分很多角色,有初始團隊,有核心開發者,有鏈的基金會,有鏈的社區,也有用戶和持幣者,還有礦工或者礦池。區塊鏈的治理如果在鏈上,可能會被持幣者或者礦池所把持,從而不能體現公平互惠的原則。
區塊鏈的鏈上決策,將會收到大額持幣者或者把持礦工的礦池的影響,甚至收到51%算力的惡意行為;對決策和投票的激勵,不足夠吸引參與者,也很難讓參與者放棄代幣的利益而去追求公平性或者社區最初的方向;在區塊鏈上很難將各方利益進行協調,持幣者和礦池追求的是代幣利益最大化,核心開發者共識和社區追求的是非功利的方向,礦工和初始團隊也有各自的立場;不排除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把持礦工的礦池集團會聯合發起51%算力攻擊。
有一個典型的案例,
以太坊的升級并不取決于以太坊基金或者創始人V神,從治理角度來看,很難評判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因為只有創始人是最非功利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