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在
百度百科中的解釋是:一般社會學家與地理學家所指的社群(community),廣義而言是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系。它可以指實際的地理區域或是在某區域內發生的社會關系,或指存在于較抽象的、思想上的關系,除此之外。Worsley(1987)曾提出社群的廣泛涵義:可被解釋為地區性的社區;用來表示一個有相互關系的網絡;社群可以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包含社群精神(community spirit)或社群情感(community feeling) 。我想一般人可能都要看多幾次才能看明白寫的啥,我認為的社群很簡單,由于某種利益需求匯聚在一起的一群人。比如:車友有車友群,業主有業主群,家長有家長群等等,正常來講,
區塊鏈社群也一樣,是聚集了對某個
區塊鏈項目有興趣的投資者人群。
而目前,區塊鏈發展之快,直接催生了各種牛鬼蛇神,而各種牛鬼蛇神自然導致了區塊鏈社群的畸形。所以,目前90%以上的區塊鏈社群的定義更簡單:為了割某個項目韭菜而聚在一起的人。至于是割還是被割,那就各憑本事了。沒有人關心項目是不是有利是不是真的,他們關心的只是我多少錢買的幣什么時候能賣出去。至于項目白皮書,項目發展情況之類的,他們是不關心的,用一個社群老鳥的話說:一切都體現在幣價上了。
一個社群,基本就是以下幾個角色構成:
項目方:為了私募和積累基礎用戶,項目方往往是社群建設的發起者與維護者,94之前,項目方還可以靠發幣
ico。94之后,出于躲避監管,管理運作等原因,項目方會開始拉群,然后進行宣傳,發白皮書等,有一個老鳥曾經自嘲的說過一個笑話:我們當時真的會看白皮書的。然而,后來,這一切都被一種焦躁的情緒所吞沒。
站臺投資方:一個項目方發的白皮書,可能沒有幾人會看,看懂的少之后少,而看懂又能做判斷的就更寥寥無幾了,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找幾個有號召力的投資人來站臺,比如某個李姓的作家等,大眾的判斷標準很簡單:他都投了,我覺得我也得投一點。好像做了別人一樣的事就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優越感一樣盲目和無知。
散戶:這些是正真的投資者,是一個對人性充滿包容與愛的群體,可能熟悉了解的朋友間都沒有金錢往來的人,卻愿意真金白銀的把錢給到面都沒有見過的項目方去。然后指望著投錢進去買的幣都是“百倍幣”、“千倍幣”,然后可以一夜曝富,四處吹牛逼。
羊毛黨:這可能是區塊鏈社群特色的產物吧,這類人在群里基本不說話,項目方前期為了增加人氣,會空投一定的幣給到社群,美其名曰糖果,拿到糖果的人一般需要去到項目方的交易所實名注冊,空投后就會在錢包里有一定的幣,然后羊毛黨就會把幣直接轉成法幣提現,早期的羊毛據說一天一個人少的能賺個百來塊,多的幾百塊。簡直好過去搶~以至于羊毛黨都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專門去薅項目方的羊毛,他們會拉人、各群里轉發、到項目方簽到等方式參與項目的“建設”,換取項目方糖果。然而這對項目方來說,簡直就是毒藥。據說當時一個幾千人的社群,成本沒有幾十萬都拿不下來。后來,聰明的項目方發的糖果都是需要隨著交易完成而發放,羊毛黨才漸漸少了。
社群中還有一類人:廣告黨,在群里基本不說話,常常與項目方斗智斗勇,發些項目方不相干的鏈接廣告等,項目有的警告一下,有一些直接拉踢出群去了。
至于專門加各種群然后通地搶紅包軟件去搶各個種的紅包的紅包黨就沒什么可說的了。
那么,這樣的人,在社群中的比例是多少呢?區勢傳媒有很多項目方的群,我們以130個群,每個群至少300人以上做為樣本,發現其中有70%-90%是羊毛黨。10%-20%是散戶,剩下的就是項目方與廣告黨和媒體方了。我們判斷羊毛黨的方式也很簡單:基本不說話,說話都是項目方拉人頭,重復出現在20個群以上,朋友圈里都是各種拉人關海報。
目前,整個國內區塊鏈的環境都是很蕭條的,這有大環境的因素,我們沒有辦法憑一已之力去改變,但是,我們也希望讓劣幣能少驅逐此良幣,讓好的區塊鏈項目能活下來,讓國內的區塊鏈環境能友善一些。健康的環境才會有健康的項目,才能產生健康的社群。區塊鏈不是斂財的工具,更不是一夜曝富的法寶,很多人一聽說是做區塊鏈的,都覺得是個來錢快的行業。其實,區塊鏈和千千萬萬的商業項目一樣充滿風險,目前的來,甚至比一般的項目還要兇險得多。區塊鏈的從業者都在喊著嚴冬來了,而基于假信仰、偽共識和只為錢集結在一起的畸形社群,他們不會凍死,他們跑得比誰都快,比誰都冷眼。
而是什么造就了這樣一個畸形的環境?說不清誰對誰錯,但唯有可以確肯定的是:錢作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