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鏈架構的主要特點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組織。一批技術專家和創業者正在研發基于公有鏈架構的
區塊鏈技術應用,試圖打造規模化公有鏈平臺,形成點對點、去中心的分布式商業模式。有人把它稱之為“DAPP”,DAPP的應用不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但是足以形成集群效應。假如一個公有鏈有1億個DAPP,每個DAPP能創造10億美元的價值,這個公有鏈就有10億美元的價值。
1.有的商業中介、信任中介都將被數學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組織,不在需要中介成本,商業的可擴展性變的無窮大。
2.數字經濟的治理規律只是數字算法,不再需要法律、執行者。
3.數字世界需要數字化的計賬方式、數字帳戶、
數字貨幣,公有鏈上的分布式應用以虛擬貨幣和通證(
token)發行作為激勵機制,以此驅動鏈上的經濟活動。
能夠在公有鏈上生存的只是點對點、去中心化的商業業態,不適合點對點、不適合去中心化的就是傳統的商業,兩者不會相互取代,是各自精彩。在數字化未來模式中數學算法具有重要和至高無上的地位。
李禮輝提到,他注意到有一批專家在研發下一代的計算架構,目標是要確保數學算法的公正性和正確性,確保數據的隱私性和可靠性,確保數據全流程全周期的安全。對待這樣一種去中心的自組織正在探討、正在建設的公有鏈架構,他也指出將會有兩方面挑戰:制度、技術。
1.制度方面的挑戰在于線上自組織經濟模式規模化的可行經濟,自組織的經濟形態一直存在,但一般局限于較小的規模和范圍。這幾年大家看到的形形色色的
幣圈只是小范圍的線上虛擬社區。公有鏈上DAPP的集成可以形成規模化、自組織的經濟業態,自組織經濟制度性的問題將浮上臺面。包括經濟主體與責任主體的身份認證、上鏈資產和數字資產的產權認證和維護保護、虛擬貨幣和通證的發行機制和法律地位、市場行為的監督、市場秩序的維護等。
“這些社會性功能的實現通常是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執法者的。但是在規模化線上自組織的經濟業態中能否實現又如何實現?數學算法能否成功地替代中心、中介、法律、執法者?算力優勢會不會構成壟斷妨礙公平?地下灰/黑色交易能否得到有效地管控?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應對也必須解決的大課題。”
2.技術方面的挑戰在于區塊鏈底層技術的可靠性,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幾億人或者幾十億人參與的公有鏈,技術上的缺陷和漏洞是有可能導致大面積系統性風險的。
區塊鏈技術瓶頸也有待突破,包括隱私保護技術的有效性、真實性監督機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約技術的可靠性、密鑰技術的可靠性等等。假如業界認同有數學算法來充當中介、法律、執行等社會性的功能,那這種社會算法就必須具有社會認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公平性。
“區塊鏈的技術打開了通向未來的一扇大門,但通向未來的路依然云遮霧罩、山高水遠。至少我們是云遮霧罩,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他認為,區塊鏈技術已經出現了突破,體現了區塊鏈技術規模化商業應用的可能性。不過,要真正實現大規模、大效率、高可靠性的意愿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重點是如何進一步突破區塊鏈底層應用的關鍵技術,如何加快區塊鏈技術標準化建設和區塊鏈
金融監管制度的建設,加快區塊鏈技術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