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以來,張健通過“交易即挖礦”玩法使得FCoin迅速崛起。短短半個月后,FCoin交易量超過280億元,高居榜首,高于第二名至第七名的交易量總和。多位業內人士指出,“交易即挖礦”其實是變相ICO。隨著該模式的魔力逐漸退去,FCoin發行的數字代幣FT在6月中旬開始持續陰跌。8月15日,FCoin宣布銷毀所有未發行的FT,“交易即挖礦”模式終止。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FCoin創業板推出“累計充值人數排名”上線機制,宣稱“免費上幣”,一時吸引眾多項目涌入FCoin。但業內人士指出,多款參與排名幣種在未開通提現功能時被劃至同一
以太坊地址,疑似為FCoin或內部人士挪用。
代幣價格暴跌
今年5月底上線交易以來,FCoin發行代幣的FT價格一路飛漲,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入場。6月7日,FT漲幅達到118.58%,并于6月13日達到峰值1.2567USDT(與美元等價兌換的一種數字代幣),相比5月31日的開盤價(0.156USDT)漲幅高達806%。
“我于6月中旬高位買進FT,買入不久后FT開始下跌。”投資者林風(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FCoin頻頻公告利好,張健也說FT價值被低估,長期價值未得到釋放。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得一段錄音顯示,張健以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與FT做類比,“有人算了一下持有FT的分紅。從持有到現在,只要堅持不賣,即使從最低點算起,這個浮虧并不算多。何況現在還是被低估階段。”
林風表示,面對幣價無休止的下跌,其承受了很大壓力。但出于對張健的信任,仍堅持分紅復投,最終虧損40萬元“割肉出局”。
“這是典型的割韭菜。張健找了市值管理團隊,這個團隊先拉后砸。”一位熟悉FCoin的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市值管理團隊可以看到后臺數據,通過配合相應的利好,團隊在FT上賺取了數億元。
資深
幣圈觀察者王韜(化名)指出,在這種模式下,FT注定會暴跌。FCoin前期除了推出交易挖礦外,并通過邀請返傭補貼,即交易者可獲得高額手續費返還,在上述優惠政策刺激下引來眾多人來挖礦,挖礦的人越多FT價格就越高。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前述人士所指“交易即挖礦”模式讓FCoin迅速走紅,并在短期一度成為國內最大的數字貨幣交易所。但其運營模式引來不少爭議。
“交易即挖礦”實際上就是一種基于平臺幣的個人交易手續費返還機制。FCoin拿出51%比例的平臺幣FT作為挖礦獎池,通過“挖礦(在FCoin上交易)”逐漸解鎖FT,一旦51%的FT全部回饋完成,“挖礦”即自動終止。
“這種模式能火起來,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今年1月以來,幣圈迎來一波熊市,很多交易所賺不到錢。而張健的交易挖礦很好解決了一些痛點,加上他掌控的歌者資本及合伙人背景。”某
區塊鏈項目方成員黃偉(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FCoin生態真實的含金量還比不上
火幣、
幣安,項目質量、生態關系以及真實交易費收入均遜色于對手。“FCoin創新區上的幣本質上就是刷人頭、流量,有一定規模就可以上線。”
“交易挖礦不但是變相ICO,而且是高價ICO。用
btc或ETH付的手續費,平臺百分百返還,(投資者)拿回來的是平臺幣。這不就是用BTC或ETH買平臺幣么?和ICO有什么不同?”FCoin的競爭對手幣安CEO趙長鵬稱,如果一家交易所沒有手續費收入,盈利模式依靠平臺幣價格上漲,不拉盤如何生存?“團隊的幣同比例解鎖,等團隊全部套現,他們還有什么動力做平臺?”
自6月13日出現高點后,FT價格開始“一瀉千里”。截至9月10日,FT跌至0.037USDT(折算人民幣0.25元),較最高點價格相差30余倍。
“市值一度高達600億元,對于成立僅一個多月且產品設計尚未完善的交易所而言,前期獲利者開始拋了。”王韜表示,到了臨界點出現大量拋盤以后,市場對其失去了信心。“礦工”收益減少,這個時候FCoin插銷交易返傭,市場呈現恐慌性,價格自然走低。
8月15日,FCoin宣布銷毀所有未發行的FT,并啟動FT通縮機制。這意味著其交易挖礦時代宣告落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