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告的發布方鏈塔智庫分析,手握1000多件專利的中國企業對
區塊鏈技術的研究以“協議為特征”及“支付協議”為主,“專利支付電路”及“密鑰分配”領域則有所欠缺。
這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區塊鏈專利涉及多個領域,而審計、清算、賬務、訪問控制、查詢等應用層面的占比較高。在儲存器管理、數據修改、共識機制、密碼安全、智能合約等區塊鏈核心技術上涉及較少。相反,美國雖然專利申請量少于中國,但其專利申請在區塊鏈核心技術上占比較高。也就是說,美國在區塊鏈的核心技術方面依然占據一定優勢。
報告作者認為,假設總分為100分,中國企業大多數專利的價值度在43-50分之間。價值度的評判維度在于經濟價值和法律價值。經濟價值度低的背后是專利還沒有被廣泛應用。
如果代碼不開源,信任從何說起?
萬向區塊鏈CTO羅榮閣曾公開發言稱:“基于不開源的區塊鏈建立信任,就是耍流氓。”
開源濫觴或許始于中本聰,2008年,他在《
比特幣白皮書》一書中公開了所有構思,比特幣社區則開源了所有代碼。另外,
區塊鏈技術的底層核心技術,包括哈希算法、非對稱加密、P2P技術等也都是公知技術。也就是說,區塊鏈技術在專利層面的障礙并不大。
區塊鏈技術應該開源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共識,區塊鏈技術快速發展的關鍵就在于源代碼開源,創業者可以自由地對源代碼進行復制、改進,優化創新。比如,基于對比特幣網絡是否需要擴容的不同理解,最終,在復制區塊鏈數據的前提下,比特幣分叉出了比特幣現金,兩者競爭發展。
IBM也在使用Hyperledger Fabric為包括沃爾瑪在內的眾多跨國公司開發區塊鏈解決方案。而8月份,微眾銀行公布了其打造分布式商業生態的野心,籠絡更多參與者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開源。
不難發現,區塊鏈技術帶來了技術進步,同時,它也是對傳統思維模式甚至是商業模式的變革。企業要想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商業生態,開源是必經之路。問題的癥結或許在于,如果不開源,誰相信你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