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數字化是1970年之后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改變。在此之前,銀行沒有計算機系統、網絡系統,ATM機24小時銀行沒有出現,銀行依靠人工做清結算,用戶存儲、支取、轉賬匯款都不方便,很多人、企業都存在有大量現金以備不時之需。當時的貨幣市場上,M0和M1的占比要比現在更大,M2則小得多。
但是,計算機和互聯網出現之后,銀行的清結算系統給貨幣結構帶來根本性改變。銀行可以實現快速存儲、借貸、支取和轉賬匯款,用戶將大量現金存入銀行,這樣市場上現金大量減少,而存款大量增加。這一變化導致三個結果:一是債權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用戶持有的現金,是央行的債務,屬于MO范疇,如果存入商業銀行則是銀行的債務,屬于M2范疇。二是大大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M2占比和貨幣乘數增大,銀行的債務和資產都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商業銀行吸收了更多的存款(債務),從盈利角度考慮同樣放出更多的貸款(資產);另一方面由于計算機的出現,銀行可以更加精準的控制風險,擴張資產負債表,不斷吸收更多存款,釋放更多貸款。三是商業銀行的控制力增大,央行控制力減弱,市場杠桿率大幅度增加,債務大規模擴張。
還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在投資銀行領域。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世界主要國家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在浮動匯率之下,匯率、利率波動較大,出現了投機套利空間。套利空間誘發了各種
金融創新,包括期權、期貨、信托、各種基金及衍生品,投資銀行借此興起。由于互聯網和計算機的出現,大大增強了投資銀行的風控能力,同時也鼓勵他們快速擴張。高回報促使更多資金從商業銀行流向投資銀行,商業銀行迫于盈利壓力借助“影子銀行”將錢轉投到投資銀行領域。可見,在計算機出現和執行浮動匯率之后,央行對貨幣的控制力被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削弱。雖然當時美國對銀行實行分業管理,監管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擴張,但是商業銀行通過擴張表外業務來規避美聯儲監管。這段歷史似曾相識,今天中國正在上演這一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