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似乎是一個頗為「中性」的名詞,在2010年
比特幣尚未火爆之時,英格蘭北部坎布里亞郡(Cumbria)警隊和信息科技安全公司Tufin科技對來自倫敦的1000個孩子進行了成為黑客意愿的調查。
數據顯示,有近四分之一的孩子進行過黑客活動,其中有五分之一的孩子是出于黑客賺錢的初衷去進行的黑客學習。
記者不知道,這1000個孩子中究竟有多少人成為了黑客,成為了后續比特幣地下黑客攻擊中的一份子,但在絕對的金錢利誘下,大概任何人都有成為地下黑客的潛力。
而地下黑客,作為一個隱藏在普通人背后的犯罪者,即便在這場比特幣的戰爭背后并未直接屠殺任何人,卻讓不少普通人付出了驚人的代價。
2011年6月13日,一位在黑客攻擊中損失了2.5萬枚比特幣的用戶發了一個求助帖:「我現在想自殺,嘗試恢復錢包備份,但一點用都沒有。除了跳樓自盡之外,請你們告訴我下一步該怎么做?」。
這個帖子的用戶是幸運的,在這個已經擁有7年歷史,長達32頁的回復中,他通過發起捐款重新獲得了一部分比特幣。
然而,在媒體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下,又有多少損失了資產,又有多少人找回了資產?在牛市的時候,所有人都放松了警惕,也讓黑客有了可乘之機,如今進入熊市后,黑客更有動力來進行攻擊。
因為安全問題的不斷出現,也導致了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聘請
區塊鏈安全團隊來審核代碼、對項目進行安全性審查,也帶動了不少區塊鏈安全創業團隊的出現。對于普通用戶來說,應該去選擇更安全的交易所和更可信的錢包來存儲、使用自己的數字資產。而對于創業團隊,無論是交易所還是項目方來說,都需要提高安全意識,保護用戶的數字資產安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