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易挖礦≠挖礦
為什么說交易挖礦的本質并不是挖礦呢?
比特幣挖礦的經驗來看,挖礦的本質,應該是指為
區塊鏈做出貢獻后獲得報酬,實質上是為該幣種的網絡體系提供算力支撐。
誰能成功記賬,說明他所提供的算力得到了應用,對整個網絡產生了貢獻,由此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報酬。礦工在此過程中不需要付費,只用支付礦機運轉的成本(硬件、場地、電力、維護等)。
然而交易挖礦模式,則是鼓勵投資者在某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收取交易手續費,并按一定比例返還平臺幣。這樣的交易本身并沒有產生貢獻,更不用提那些為了代筆去進行的刷單行為。其本質上,是通過支付手續費,購買平臺幣。而且比傳統的購買方式更加復雜。
這樣的行為并不符合挖礦的兩大特點:為區塊鏈作出貢獻,不需要付費。因此,交易挖礦這一說法實際上是在挪用“挖礦”的概念,實際上和挖礦的性質南轅北轍。
2.交易量造假
按照國內目前的市場情況,
數字貨幣交易所刷交易量的情況已經不是什么秘密。
曾有網友利用Chainsights.io的數據,用“砸盤系數”的概念驗證各大交易所的真實交易量。在這套理論中,
FCoin交易所刷單量高達97.5%。
同期,交易挖礦模式的火爆,也催生出了許多“相關產業”,目前已經出現了很多交易機器人,專門用來刷交易量賺取手續費。看上去繁榮的成交量,很大一部分是“做出來的”。
縱容惡意刷單,實際上就是在透支交易所的未來。在不久的將來,一旦平臺幣價格下跌,挖礦結束,利益消失后,這些投機者、刷量機器人勢必會不再繼續制造虛假交易,交易量可能面臨急劇下滑,很可能會為交易所帶來滅頂之災。
3.全都是泡沫
采用交易挖礦模式的CATTLEEX交易所,在上線6天后,就被10名羊毛黨擼死,宣布破產。同樣的還有滿幣CONI,上線僅10天,價格便跌回原點,處于地位橫盤。
交易挖礦模式,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旦交易挖礦平臺幣的價格不能維持上漲,挖礦成本高于挖礦收益時,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這種平臺幣的崩盤。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交易所甚至收割莊家跑路,最大的受害方只是投資者。
像這樣的交易所還有很多。曇花一現,匆匆收割一波韭菜,便被打回原形。交易挖礦模式,就像一場巨大的賭博,吸引著各路投資人。誰都想成為先吃螃蟹的人,卻又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新的韭菜。這種模式,絕對不應被稱為國內交易所的“出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