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最為關心的,仍是未來人民幣的走勢。展望下半年,中國銀行國際
金融研究所外匯研究員王有鑫認為,下半年匯率會“先跌后穩”,走出“V”形反彈走勢。
王有鑫認為,考慮到三季度美聯儲還將大概率加息,預計三季度人民幣匯率還有貶值的可能。
王有鑫表示,四季度支撐人民幣匯率走高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美元指數在四季度會出現回調。二是我國跨境資本流動依然保持穩定,這也是央行 選擇按兵不動的重要原因和底氣所在,穩定的跨境資本流動將確保人民幣匯率最終實現穩定。三是人民幣“補跌”需求已極大程度釋放,而且央行 有充足的經驗和工具應對貶值。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員院長譚雅玲表示,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與預期心理有較大關系,也與游資轉場刺激有一定關聯。這一輪貶值與中國經濟指數關聯性不強,短期破7概率小。
國際收支壓力加大
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貶值,也加重了對國際收支的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8月3日國務院金融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會議研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問題。之所以研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是因為受人民幣持續貶值和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再度惡化。
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出現了341億美元的經常賬戶逆差。有報道稱,這幾乎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季度性的經常項目逆差——此前的2001年6月,中國曾經出現過9億美元的經常賬戶逆差。
經常賬戶罕見出現逆差,除了有服務項下持續逆差外,還因貨物貿易項下的順差有明顯的收窄趨勢,第一季度中國錄得517億美元的貨物貿易順差,與2017年同比幾乎下降了37%。
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稱,一個市場忽視的事實是,在2018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幾乎占到全部貿易順差的94%,換句話說,中國與非美國家的貿易幾乎實現了平衡,而幾乎所有的“不平衡”都來自于美國,美國對中國采取的任何貿易保護行動,都會對中國的國際收支帶來壓力。未來由于中美貿易爭端加劇,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將很可能繼續收窄。
“中國的整體國際收支狀況在2015年之后再度面臨壓力。從今年6月以來,人民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貶值,而這一輪貶值的幅度和速度都相對較快,這也讓人不得不擔憂中國經濟和金融系統的承受力。盡管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市場當年的動蕩也值得我們需要對目前的外債再度上升以及國際收支可能出現的惡化保持警惕。”周浩說。
8月2日,國家外匯局召開2018年下半年外匯管理工作會議。會議指出,當前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我國經濟增長韌性增強、質量更高。當前我國國際收支總體平衡,外匯儲備充足,多年來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我們有信心保持外匯市場的平穩運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