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
區塊鏈技術依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區塊鏈的兩個核心技術,即共識算法和加密算法,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對于
區塊鏈技術可以為社會帶來去中心化的新局面,財經學者陳思進向記者表示,不論是銀行自由轉賬、詐騙風險控制還是智能合約的執行等方面,區塊鏈都沒有帶來突破性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最初的用途是為像
比特幣這樣的
加密貨幣提供技術支撐,因此基于區塊鏈底層技術誕生的比特幣,是迄今為止算是最大規模的應用場景。
陳思進表示,從技術角度來看,比特幣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好的支付系統——維薩(Visa)每秒能處理6萬筆交易,而比特幣每筆交易就需要2.75秒。
事實上,比特幣作為支付手段不需要中間人的無成本即時交易方式事實上早就出現,那就是現金。此外,Visa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在以美元為基礎的銀行交易之上,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務,政府支持的銀行體系可以提供擔保、可逆性、身份驗證、審計標準,以及當資金賬戶出現異常時的調查系統,所以從系統設計來講,比特幣甚至與現有銀行體系是相反的,比如不可逆性、匿名性。去年10月初,就在國內關閉比特幣交易平臺時,多人比特幣賬戶被黑客入侵、密碼被盜,然后被洗劫一空,無法追回。
普華永道的一位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區塊鏈技術目前較大程度還處于實驗室階段,很多企業想加入到這個科技新浪潮,但苦于尋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因此,很多
ico的
區塊鏈項目缺乏好的應用場景。
陳思進進一步表示,現在人們所提出的每個區塊鏈的所謂應用,從支付到法律文件,從第三方托管到投票系統,還有所謂的智能合約,實際上都需要進行一套高難度的操作,來添加一個根本不需要的分布式的、加密的、匿名的分類賬。
當風口來臨之時,仿佛任何領域都在嘗試“+區塊鏈”,但這其中具體哪些領域適合用區塊鏈去改造?哪些嘗試具有實際應用意義?都有待深入研究。財經評論員肖磊向記者表示,從各公司紛紛介入區塊鏈來看,區塊鏈正從“小眾選手”走向“大眾情人”,但目前各公司應用類型依舊相對單一,尚處早期階段,而區塊鏈真正的潛在應用領域如
金融、政務、醫療等還尚待發掘,短期尚不具備大規模落地條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