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個認識誤區。
第一個認識誤區是把有幣和有通證的公鏈當成洪水猛獸,幻想公鏈無幣化。或者脫離技術發展規律,把 “
區塊鏈要服務實體經濟” 的正確原則機械化、教條化,扼殺公鏈在中國的發展。
這個誤區是最要害的。而在我看來,對于其他一些問題還可以暫時擱置一下,你不要急于粗暴的下結論,我們也還可以談,甚至可以拖一拖、等一等,不傷大局。你比如說挖礦,算力份額跌下去,以后還可以奪回來,這個不致命。公鏈則不然,必須刻不容緩的行動起來,我們沒有時間跟你磨嘰。不抓住今天這個時點,2018年不行動,日后追悔莫及。不出十年,中國人在這個領域的被動,可能比今天的 “缺芯” 的后果更加嚴重。今天 “缺芯”,還是在 “器” 和 “術” 的層面,公鏈是什么技術?是制度層面的技術,是重建全球經濟
金融游戲規則的技術,我們能缺席嗎?缺席的后果我們能承受嗎?
我現在擔心的是,現在有些人一方面調門唱得很高,宣傳說中國
區塊鏈技術如何如何獨步天下,專利如何如何世界第一,這樣就可以麻痹大意啦,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然后另一方面違反區塊鏈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主動放棄公鏈層面的全球競爭,對正在拉大的中外區塊鏈技術差距視而不見,對于區塊鏈領域里真正的動力充耳不聞。問他們怎么辦,他們說沒關系,我們技術遙遙領先,而且全球兩百多個經濟體都會追隨我們而 “覺醒” 的,會聯手封殺公鏈,會主動放棄重構和主導全球金融游戲規則的機會,來成全我們的小領先、小確幸。可是你看看,客觀形勢是這樣嗎?你看看歐美圍繞
以太坊建立起來的那些基礎金融協議百花齊放,你看看 EOS 超級節點的競選得如火如荼,你再看看日本人的 Cardano 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再看看韓國人對
icoN 的支持,你得有多大的自欺欺人的決心才能夠對這一切無動于衷?這不是掩耳盜鈴嗎?這不是新時代的 “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嗎?這些人負得起相應的歷史責任嗎?
區塊鏈當然要服務實體經濟,我一點也不擔心區塊鏈將來會不支持、不服務實體經濟,恐怕到時候區塊鏈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服務和變革的力度,會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會讓很多人瞠目結舌。但是飯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基礎要一層一層的打,你搞科技創新,還要不要遵循客觀規律?今天我們看準了區塊鏈的方向,那么別的不要廢話,踏踏實實按照規律把公鏈核心技術搞出來,掌握在手里,把圍繞公鏈的產業體系建立起來,在國際上爭取主導地位。你把基礎打扎實了,將來區塊鏈發展起來,各層次應用,威力巨大,還用得著擔心能不能服務實體經濟的問題嗎?急功近利是產業政策的大忌,如果一味追求馬上要支持實體經濟,馬上要見效果,我能預見到兩個后果:
第一是用國家的錢扶植起一堆小散弱的應用鏈,幾年之后在國外全球公鏈產業體系的沖擊下潰不成軍.
第二是過幾年一堆事后諸葛亮又開始反思、痛惜、發朋友圈,如此而已。所以我很坦率的說,現在要把公鏈做好,就是要有暫時看不到實際應用的胸懷。
第二個認識誤區是公鏈無政府主義,認為公鏈無主權,公鏈無治理,公鏈只認幣。
這一看法引起了兩種反應,一些
幣圈的朋友覺得,公鏈領域里談不上什么主權、主導、治理,這些都是舊世界的思維,他們避之唯恐不及。他們認為,公鏈上核心的就是幣,只要有很多很多的幣,就有很大很大的主導權。這種主張,我稱之為“公鏈無政府主義”。相反的,有的關注公鏈發展的朋友,在公鏈無政府主義的誤導之下,覺得這種東西無法無天,不能為主流社會所容。
公鏈無政府主義將公鏈的 “公” 與主權和治理對立起來了,這是膚淺的看法,公鏈之公,是指公心、公道、公平。公鏈的機制,固然是要防范少數人的黑箱操縱,但不應該以 “密碼學的暴政” 取代之。人的問題,最終要由人來解決,因此公鏈也要引入治理機制。甚至于,在堅持“公”的原則的基礎上,公鏈技術架構可以是多樣行的,完全不必作繭自縛,完全可以用“中心化系統 +
聯盟鏈 + 公鏈”的混合式結構。在這種混合式結構當中,有多種方式進行治理,表達主權和法律規范。
不但如此,人大楊東教授一直呼吁大家注意到區塊鏈的另一面——它除了是非常自由的自金融平臺之外,還是非常強大的監管和治理平臺,監管部門頒布一個智能合約,效果勝過千軍萬馬。這是公鏈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面。
我認為,主權入鏈、法律入鏈,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也是區塊鏈走向主流的必經之路。如果我們讓未來的貿易和金融跑在公鏈上,沒有主權的體現,沒有治理機制、糾錯機制,怎么可能呢?
另一方面,以為有幣有資本就可以控制一切,這也是很幼稚的想法。公鏈核心在于技術、社區影響力,未來還在于治理。一旦主權入鏈,法律入鏈,現有很多人的烏托邦觀念將被滌蕩。EOS 頒布的憲法,以及它開啟的超級節點架構,本身已經為此敞開了大門。
第三個認識問題是認為發展公鏈不需要戰略,不需要搞產業聯盟,跟著市場走、跟著利潤走,一切水到渠成。這個認識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絕大多數公鏈項目,相對于國際上已經顯出模樣來的幾條大公鏈,是典型的小、散、弱,如果它們各自為戰,跟國際一流的公鏈生態去競爭,長期來說是不樂觀的。
我們要明確,今天區塊鏈產業、尤其是公鏈產業已經不同于一年前,市場競爭水平已經大大提升,而且還在迅速提升。在這種競爭態勢下,歐美區塊鏈產業仍然可以以市場為指揮棒,跑出一個強大的區塊鏈產業鏈來,而我們不有意識的搞一些戰略設計,完全跟著市場走,會很快被拉開差距。
這么講很多人不服氣,為啥別人跟著市場走就可以,我們就不行?我來解釋一下。
公鏈相當于區塊鏈的操作系統,而操作系統的競爭,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產品與技術的競爭,而是體系與體系之間的競爭。
區塊鏈雖然新,但畢竟是建筑在 IT 產業之上,國外的 IT 產業,從芯片到軟件,從主機到互聯網,從工具到科技前沿,體系完整,人才多樣性強,級配合理。而中國的 IT 產業崛起,也就是過去這十多年,靠互聯網、通訊設備等少數幾個產業拉動起來的,還非常平面化,深度嚴重不足。我們的 IT 人才,多數就是過去這十來年、乘著中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潮成長起來的,技術能力嚴重趨同,所以當新的產業機會出現,你會發現,國外的產業體系布局很快形成,有人做基礎設施,有人做協議,有人做工具,有人做垂直應用,有人做傳播布道,一只看不見的手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而在我們這,你會發現所有人一擁而上,在挖礦、交易所、應用鏈等少數幾個領域進行激烈廝殺,其他領域并沒有形成配套,也就無法形成強大的產業生態體系,在體系競爭之中就會處于下風。
公鏈是下一代數字經濟的核心技術,習主席說過,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靠化緣是要不來的,要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技術、產業、政策共同發力。這話是非常深刻的,也是明確的告訴我們,在核心技術領域搞競爭,我們必須要有頂層設計,必須要有頂級戰略思維來驅動的,特別是集群式協同創新戰略,把我們公鏈力量整合起來“打群架”,這也是我發起 SPEAR 公鏈共同體的初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