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源于
比特幣,2008年11月,中本聰發表了著名的論文《比特幣: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并于2009年1月挖掘出了創始區塊,從此開啟了比特幣的時代,被稱為區塊鏈1.0時代,比特幣正是整個比特幣區塊鏈
社群所生產的通證,因其難以偽造、不可篡改、加密性和匿名性,而產生了一定的交易價值,由比特幣作為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算力參與到比特幣區塊鏈的挖礦之中,從而使得這個原本僅在極客間開展的項目得到全球矚目。在比特幣項目中,通證(也即比特幣)構成了整個項目內部循環邏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背后的合理激勵機制促成了比特幣
區塊鏈項目成為目前最為成功的區塊鏈項目之一。比特幣區塊鏈的成功驗證了
區塊鏈技術的可行性。
2014年,年僅24歲的俄羅斯的天才Vitalik Buterin在比特幣雜志(Bitcoin Magazine)上發表了《
以太坊:一個下一代
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應用平臺》提出了以太坊的概念, 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系統的正式誕生。以太坊提出了多項創新性區塊鏈技術,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對應的是社會中的契約精神。得益于以太坊的智能合約,2017年迎來了數字資產的大爆發,以以太坊為代表的智能合約時代被稱為區塊鏈2.0時代。后來,為了規避法律風險,2017年,不少項目通過籌集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
數字貨幣來融資,被稱為
ico融資。在中國,ICO 的勢頭瘋狂迅猛,央行等七部委已經叫停 ICO并被將其定位為非法集資,但在日本等國家已經合法化。通過ICO融資后的項目方,其資金的使用狀況以及項目研發進展狀況長期處于無人監控狀態,為降低ICO風險, 2018年1月,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Buterin提出新的數字資產眾籌融資模式——DAICO。該模式將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功能加入了傳統眾籌中,為眾籌加上一層智能合約,給項目方募集的資金安上“資金閥”。在DAICO模式下,資金募集完成后,項目方并不完全擁有資金的自由支取權利,資金的使用最終取決于項目的推進情況,并由數字資產持有者投票進行決定。這是實際上是一種新型自組織經濟的再一次嘗試和迭代,強化了對約束機制。
根據coinmarketcap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份,全球大概有1600多種數字加密貨幣,涵蓋平臺、
金融、娛樂、
電商等數十個垂直領域的應用。實際上,每一種加密數字貨幣本身都是對新型自組織經濟的嘗試和探索,包括商業可行性及技術可行性。以版權應用為例,柯達推出一個KODAKOne平臺,該平臺利用了區塊鏈技術發行一種“柯達幣”,給攝影師創建一種基于數字賬簿、經過加密的照片所有權,讓他們可以對新作品和存檔作品進行登記,然后可以在 KODAKOne 平臺上出售這些作品的版權。攝影師的作品被售出后立即獲得報酬。同時KODAKOne平臺會不斷對網絡進行搜索,以監督和保護在 KODAKOne 系統中登記的圖片版權。一旦發現圖片未經授權使用的情況,KODAKOne 平臺就可以高效啟動事后授權(post-license)策略,讓攝影師獲得報酬。柯達的嘗試是想給價值創造者更多的回饋,并給照片使用者帶來便利,當然其實踐效果還有待觀察。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很多項目的可行性受技術、客觀條件等多種因素制約,尤其是性能、跨鏈問題和高耗能問題等仍舊是瓶頸,制約著區塊鏈技術成為商業級的應用的可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