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還可以在反洗錢(AML)和反恐怖主義融資(CFT)中運用分布式賬本技術,尤其是在客戶身份識別和驗證流程中。對金融機構來說,對客戶進行盡職調查繁重復雜且成本高昂,而分布式賬本技術的運用可能改善這一狀況。
分布式賬本技術被標榜為一項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的、安全且透明的技術,這使得很多金融機構都開始探索將該技術應用于對客戶的盡職調查中。但該技術的應用案例目前只處于理論階段,即借助該技術探討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能夠讓許多參與其中的金融機構訪問和共享一個包含企業客戶數據驗證結果的分布式數據庫。
當某個企業客戶最初與一家參與該計劃的金融機構接洽時,這個客戶的數據可以被該機構驗證。而當該客戶前往另一家參與該計劃并使用同一個分布式賬本的金融機構時,這家金融機構便可以在征得該客戶同意的前提下,對其已驗證過的信息進行訪問。
參與該計劃的每個金融機構都需要負責確保該客戶的文檔、數據和信息是實時更新的,因此各機構可以認可、修改或拒絕有關該客戶的驗證數據,并完成自己的客戶盡職調查流程。如果信息需要更新,則按照規定,某個參與機構需要對該客戶的信息在共享的分布式賬本中進行上傳和修改。該客戶在分布式賬本中的數據內容可以充當其數字身份(digital identity),從而方便在參與該計劃的其他金融機構那里獲取金融服務。
而從審慎風險角度來看,除了存在該分布式賬本的治理問題外,還可能產生有關數據隱私保護、出現欺詐行為后涉及到的法律責任問題和其他合規問題。
在客戶盡職調查過程中,對身份識別和驗證進行標準化可能會遇到多種挑戰,因為有關反洗錢和反恐怖主義融資的法律具有管轄區性質,而各個金融機構在選擇客戶時,會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risk appetite)和客戶存在的洗錢(ML)/恐怖主義融資(TF)風險狀況(risk profile),采用不同的政策和程序。同時,如果某個金融機構依賴于另一個機構的客戶盡職調查流程效能,由此可能帶來第三方風險。此外,客戶身份數據集中化的解決方案也可能成為黑客攻擊或網絡攻擊的目標。
從機遇角度來看,分布式賬本技術可能改善用戶體驗,節省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和行政管理負擔,因為即時更新的用戶盡職調查數據會在各參與機構中進行實時共享,同時客戶記錄信息得以清楚地審計跟蹤(audit trail),這就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透明度。
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各參與機構可能還需要在客戶數據上鏈流程和洗錢/恐怖主義融資風險管理系統方面達成結盟,但如果這些金融機構處于不同國家,而不同國家的反洗錢和反恐怖主義融資政策不盡相同,這可能會對這些機構的結盟帶來挑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