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特幣的誕生
話說2008年,正值美國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美國央行帶頭量化寬松,就是瘋狂印鈔票,然后把這些綠色紙片片借給大家,讓大家去消費投資,讓經濟這潭水活起來。不難想象,經濟體里錢突然多了起來,我們的錢是不是就不值錢了?原來經濟體總共有一萬塊錢,你的一塊錢值多少錢,如果央行多印了一萬塊錢,簡單理解是不是你一塊錢的購買力就縮水一半?這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
央行所擁有的這種發行紙幣的權力、這種任性,掌握了經濟體的生殺大權、更掌控了我們私房錢的實際價值,這令互聯網極客很不滿,他們不喜歡這種中心權力,他們喜歡互聯網這種去中心化的機構,他們想用互聯網技術來顛覆目前的中心化貨幣、甚至顛覆整個世界。于是乎,中本聰橫空出世,一篇奇文誕生了比特幣。
讓我們再聽聽他文章的名字: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先了解一下,啥叫個Peer-to-Peer。Peer啥意思,Peer就是對等的人,大家都是對等的、是身份相同的,咱們直接Peer-to-Peer,不要經過任何中間實體,咱們直接對話、直接操作,這就是Peer-to-Peer,根本就不要中介、不需要中心,此所謂P2P技術(對等計算)。其實,我倒覺將P2P理解為person-to-person更加直觀,就是我們作為一個人、做為平等的人,咱就直接對話,person-to-person,不要任何中介,這樣就不會有任何中心,大家都在互相person-to-person。簡而言之,在 P2P技術中,網絡中的參與者既是服務器(Server),又是客戶(Client),既是資源提供者,又是資源獲取者。
我們中國習慣上將Peer-to-Peer 翻譯成“點對點”,仿佛是point-to-point一般,多少有些歪曲。如此一來,中本聰的大作就翻譯成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這個系統的目的就是要去中心化。那我們看看中心和點對點有什么區別呢?我們現有的支付體系是中心化的,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貨幣政策是由各個國家中央銀行規定的,這就導致了可能的貨幣濫發,中本聰想要建立一個沒有中心機構、并且規則明確的貨幣供應方式;第二,現有的支付體系是中心化的,比如說在淘寶上購物,錢是打進支付寶的,當我們收貨以后錢再由支付寶打入賣家賬戶。支付寶所扮演的就是中心化的機構,因為買家與賣家彼此的不信任,必須要一個中心化的機構來扮演信用中心,大家都與信任中心發生聯系,陌生人的買賣就實現了,淘寶成功了。但是這樣做有兩個缺點:一是信任中心權力越來越大,如果馬云異想天開、給自己的支付寶賬戶多添幾個零,我們能知道嗎?二是,這些信用中心是要收費的,我們要為這種信用提供費用。中本聰想要建立的支付體系,就是要克服上述這些弊病,所以比特幣網絡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從技術上解決點對點的信任問題;并且將比特幣的總量恒定在2100萬枚,從而避免可能的通脹。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