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經濟、
人工智能、大數據和
區塊鏈等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與人工智能幾十年的發展歷史相比,區塊鏈目前還處于‘遠古時代’。作為其基礎設施的區塊代碼建設程度還遠遠不夠。”畢業于
北京大學物理系、有著多年區塊鏈海外創業經歷的王博如是說。
近年來,
區塊鏈技術正在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高校也開始從學術的角度研究區塊鏈的基礎設施等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于今年3月15日正式啟動大數據區塊鏈與監管科技實驗室,從學術和技術的角度探索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問題。
雖然區塊鏈升溫,但普通民眾對于區塊鏈概念卻是一頭霧水。王博說:“這種現象我能夠理解。因為區塊鏈的很多核心技術,包括分布式存儲、計算、非對稱密碼學等,沒有專業背景很難理解。通俗地講,區塊鏈技術就是通過所有參與者執行邏輯上相同的代碼,共同維護一個數據不可更改的數據庫。該數據庫可以保證所有人查詢結果的一致性,用來仲裁任意數字資產的所有權。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者而言,區塊鏈去掉了通常實現仲裁功能的中介機構,實現了真正的公平。”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