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區塊鏈的新聞業,是否跟使用現有方式運轉的新聞業之間,存在著足夠巨大的、革命性的差別,以至于你寧愿下大力氣拋棄舊社會,擁抱新世界?
航通社認為,站在2018年的今天看,并非如此。
現有的系統已經足夠好用,而新系統的切換成本,并不足以被它所帶來的好處而彌補。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新系統來替代就是不劃算的。
錢依然是個問題
絕大多數網絡用戶的付費意愿都極低,但要它們遷移用戶習慣則相對很費勁。通俗的說,不僅不能指望從用戶身上賺錢,你還得花錢買用戶。
即使不是“更愿意拿隱私換效率”(李彥宏語)的中國用戶,也是一樣。比如#deletefacebook(因“劍橋分析”等事件憤而到Facebook銷號的運動)熱度消退,也就是不到一個月的事。
有可能有些人會很憤怒,但更多的人是不以為然。如果讓多數人去換用一個僅僅是“可能更安全”的替代品(哪怕是免費的),他們并沒有那樣的動力。
而且,“刑罰的威懾力不在于刑罰的嚴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對于享受免費服務的用戶而言,免費服務對其的損傷可能是長期的、慢性的,更可能是不確定的。
雖然總有人提醒你,廣告和偏向性算法會讓你存有偏見,被特定廠商誤導,信息泄露等等,然而并不會有人承諾,只要你使用免費的新聞客戶端多少天以后,就一定會遭受身體病痛,親人變故,或者價值多少多少美元的損失。
如果“假新聞”或者別的什么也好,沒有為用戶帶來這樣確定的關聯,而始終只是一種概率上的隱患,那實在沒有什么指望讓用戶跳出原有的習慣。
所以,區塊鏈化的媒體,到頭來還是要自己想辦法解決資金來源。直接打賞極其難以走通。而長期訂閱模式、單篇付費墻模式、以及前面提到過的廣告轉移支付方式,哪個不是現在沒有區塊鏈的媒體已經走過的路?
那么區塊鏈是做到了“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呢,還是讓廣告主或者最終讀者覺得更超值,所以花錢更多了呢?——還是通過走一波
ico作為最主要的回報來源呢?——恐怕都很難說。
讀者有私心
上面說了,讀者是需要花錢買的。而當他們購買了服務,轉化成功為“用戶”之后,他們跟媒體之間的對應關系也隨之改變,不再處于平等地位了。
前讀者,現用戶們搖身一變成為千里之外的“老板”,以自己的眼光、履歷、價值觀來判斷這篇文章“值不值得我花這么多錢”。
怎么判斷呢?
我能不能通過其他免費或者省錢的方式看到獲取同樣的信息(繞過付費墻);
這文章是不是合我的胃口;
我讀起來是不是自我感覺得到了幫助,受到了震撼,甚至實現了自我提升等等。
這些標準和新聞專業判斷報道好壞的標準,顯然不盡相同。例如就“合胃口”來看,這依然走的是一條興趣驅動的選擇路線,那么經過非區塊鏈環境多年熏陶的標題黨、營銷號,顯然是戰斗力十足。
即使是正常文章,評價標準也可能是蛻變為更刺激的,更深度的,更催人淚下的,而這幾乎一定會導致評價機制的扭曲,例如認為短文章不如長文章“深度”“有料”,催化文章越寫越長/水。
讀者的審美能力不夠,甚至會引發排斥異己的極端狀況。
試問,一旦出現這種讀者選擇和專業人士選擇明顯沖突的局面,區塊鏈是會化解,還是加劇分歧?要化解的話,靠什么?增加專業人士的權重?那專業人士的人選怎么認定?其他讀者一氣之下不跟你玩了,活躍度下降了呢?
試圖實現“被報道權”的平等的機構,包括維基百科創始人創建的WikiTribune,以及更早十多年前的“全球之聲”GlobalVoices。
航通社認為這兩個站點的模式類似,是團隊評估可信的少數供稿者和編輯,采取中心化的投稿方式。因為它們旨在提供主流媒體設置的議程之外的冷新聞,觀眾投票決定熱度和版面的方式幾乎是失效的。
比如,繁體中文的“全球之聲”老是關心
臺灣少數族裔的發展,英文版則總是關注中東戰場。這些真的很難讓大眾感興趣。相對地,WikiTribune會多一些美國政治,報道也盡力做了持平處理,但還是很難強力扭轉大家關注的視角。
可以想見,這類社區就算引入區塊鏈,其用戶參與度也將是肉眼可見的慘淡。
媒體也有私心
現在的機構媒體,盡管聲音一定程度被分薄,但總體上其實并未丟掉自己設置議程的能力。它還是可以通過一些話題的周期性,或專門策劃的運作,來讓大家的視線轉移到某些特定方向上的。
但是,議程設置是一種有限效果的操作。并不是任何問題或者新消息都有條件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自身不帶有傳播能力的“生造熱點”,只會如明星尬上熱搜一般令人無感,甚至反感。
所以,媒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可以說形成了一種與讀者/觀眾之間帶有默契的“合謀”。
我們都知道大家喜歡看什么,但在同類型的一大堆事當中,我可以幫你挑,幫你決定今天看這個,不看那個。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一些在原有的新聞業機制下,本來就得不到關注,發不出聲音來的新聞,在新的體制之下,不管由誰評判,同樣無法出聲。
例如,始終會有戰亂地區又爆炸了死了多少人的新聞。這類新聞離大部分用戶都比較遠,可能也沒有很大興趣,就直接跳過去了。
而某些惡性傷人案件發生以后,此前一些媒體憑借專業觸覺,會去采訪施暴者的家庭環境,探尋罪惡的根源。這類報道最近卻被讀者廣泛“抵制”,其原因是“加害者都有人替他說話,那么誰來關心受害者呢?”“犯罪就是犯罪,沒有那么多好說的”。
為了避免讀者對媒體出現長遠的負面評價,一些新聞此前就很難由媒體刊發,有了區塊鏈也會是一樣。
更不用說,一些
區塊鏈項目本意是打破單位區隔,促進不同媒體之間的分工合作,將現在本就逐漸萎縮的調查記者、采訪報道團隊力量整合起來,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媒體們淺嘗輒止尚可,傷筋動骨則大大的不行。
例如Civil是這么做的:
“用戶可以自由發起新聞主題,其他用戶可以通過貢獻CVL代幣附議該新聞主題,當集資金額達到一定限度時,記者或新聞機構將會對該主題進行認領,組織報道。”
這應該是前些年媒體開放爆料的一個變種,像是CNN iReport這樣。但這個系統是一種把不同媒體的爆料渠道打通的嘗試。
對于是不是要打通,媒體可以說心態比較復雜。它當然最希望自己的消息是獨家的;而且在此前的模式下,所謂“職業報料人”和現在的自媒體一模一樣,也是一個線索多投的。
所以“古典互聯網”和“區塊鏈+”,在給媒體提供新聞線索的效率方面,可以說不相上下。
更重要的是,目前對社交媒體熱點的利用,才是最主流的機構媒體追熱點方式,而且轉載微博并不需要交錢或者代幣……
像《衛報》、CNN這些機構,面對這些新出的跟區塊鏈相關的媒體革新,普遍持有的態度是像對待Web2.0、Facebook、Snapchat這些曾經的熱點一樣,以一種恒定不變的節奏,淺嘗輒止地參與,直到大概率確定了玩法和投入產出比以后,才可能大規模部署。
所以,就算區塊鏈倡導者們在
論壇上再怎么口吐蓮花,實際的執行過程,對媒體和普通讀者而言,依然會是極其漫長和保守的。
最后再提一句。很多區塊鏈媒體的創業者,都愿意特別提到一點——“不會有任何廣告商和第三方利益集團牽涉到商業模式的運作”。
航通社認為,任何號稱要隔離商業利益的新聞運作模式,都難以實現它聲稱的目的。
當報料人、記者有私心,媒體有私心,讀者更是有個人偏好的時候,任何對“利益集團”的識別和提取都會相當艱難。
我很好奇這些媒體將如何定義小鳳雅事件當中的部分NGO組織。相對傳統媒體來說,它們肯定屬于爆料的“公民”;但其為自身NGO宣傳和主張權益的屬性,是報道深入之后才被發現的。這條線甚至最終影響了報道走向,讓一切被不斷“反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