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當我們開始做
數字貨幣研究的時候,這一領域既冷門,又邊緣,不少人都質疑此項研究的必要性。這項工作的展開不能不歸功于周小川博士的敏銳洞察力和學術前瞻性。這兩年,隨著
比特幣價格的暴漲暴跌,人們開始紛紛關注這一新興事物。作為一個研究者,盡管我認為比特幣還只是一種準私人數字貨幣,但我對其代表的數字貨幣技術的未來滿懷憧憬。
點對點+電子支付體系
應該說,有很多人是因為比特幣而知道的數字貨幣。實際上,遠在比特幣之前,數字貨幣就是密碼學的一個研究分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密碼學界一直有一個夢想,我們手里拿的實物現金能不能數字化以后,通過數字加密技術,像發一個郵件一樣,直接從某一個數字身份轉移到另外一個數字身份人的名下?就這么一個問題,很簡單但也很復雜,引起了眾多學者的興趣,開創性的人物是DavidChaum。1982年,他提出了一種具備匿名性、不可追蹤性的電子現金系統,作為最早能夠落地的試驗系統,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認可。1994年BruceSchneier的經典教材《AppliedCryptography:Protocols,Algorithms,andSourceCodeinC》,就專設一節,探討DavidChaum的數字現金協議。
到2008年,一位化名Nakamoto(中本聰)的神秘人物提出了比特幣的構想。數字貨幣的發燒友們狂喜地發現,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夢想竟也可以大規模試驗了。這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席卷全球的比特幣試驗。客觀而言,這個試驗極具爭議,有人對其背后的技術嘖嘖稱嘆,有人攻擊它是詐騙工具,有人認為其堪比黃金,亦有人認為一錢不值。一些知名人士,比如許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眾說紛紜間,與傳統意義上的商品、資產、支付工具、貨幣等均有所不同的比特幣以其豐厚的回報,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眼球。
想要評價它,我們必須回到中本聰的經典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其中有兩個關鍵詞:“點對點”和“電子現金系統”。“點對點”的特性,使我們想起了實物貨幣,因為它就具有“點對點”這一優越的支付特性,只是其支付功能逐步被電子支付工具所蠶食。時至今日,“無現金社會”喧囂塵上,似乎實物現金已無容身之地。果真如此嗎?事實上主要經濟體的實物現金投放和使用是在增加而不是減少。所以實物現金的未來究竟如何,恐怕還不能妄下結論。
也許從哲學角度分析有助于理解這個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一樣事物從自然產生到消亡,并不是簡單的消失,而是有一個推陳出新,此乃“否定之否定”。貨幣亦是如此,假使實物現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要消亡的話(當然這一點還有很大爭議),這個“否定之否定”應該是什么?筆者以為,那就是“點對點+電子支付系統”。也就是說,從實物現金的角度看,需要“+電子支付系統”;而從銀行存款轉賬、第三方支付等電子支付工具的角度看,則需要“+點對點”。
按目前電子支付系統的發展勢頭,無論“無現金社會”實現與否,電子支付將實物現金的特性融合進來,是顯見的趨勢。所以筆者以為,所謂的數字貨幣應該是電子貨幣和實物現金的一體化。這個一體化如果動態地去理解可能會更好,現在數字貨幣的定義還是存在爭議的,我理解這個事情不要把它看成一個靜止的狀態。數字貨幣一定與貨幣的數字化進程緊密相關,在這個進程中,貨幣的數字化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動態的、不斷演進的東西,有些屬性可能我們看得很清楚,還有一些屬性很可能現在還看不清,還需要完全展開,需要觀察和研究。這個觀察和研究,如何結合法定數字貨幣的設計,也就是我們現在工作的重點。
很顯然,實物貨幣向數字貨幣演進的意義在于,實物貨幣的支付功能優化了,可以在多種交易介質和渠道上完成支付,具有良好的普適性和泛在性。電子支付工具向數字貨幣演進的意義則在于,它能吸收實物貨幣“點對點”支付和匿名性的特性,將支付權利真正地賦予用戶自身。在一定程度上,第三方支付的出現破除了用戶對銀行賬戶的依賴以及被施予的約束(如需到銀行物理網點和ATM機辦理業務、一層層繁瑣的業務程序等),有效釋放了用戶的支付主動性和能動性,降低了支付交易成本。但這還遠遠不夠,賬戶是否可以透明?向誰透明?透明到什么程度?數字貨幣是否可被追蹤?這些理應都由用戶自主掌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