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愿與各方,進一步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攜手促進全方位多領域互聯互通,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更大能量。
(一)政策溝通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政策溝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保障,是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先導。
一是聚焦多邊深入推進合作。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和改革,推動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制更好發揮作用,反對霸權霸凌霸道,共同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深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持續與教科文組織合作舉辦“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
論壇,繼續與教科文組織合作開展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資助計劃。繼續打造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引領,以雙邊、三方和多邊合作機制為支撐的復合型國際合作架構。
二是構建多層次政府間政策交流對接機制。加強與共建國家多層次、多渠道雙邊溝通磋商,鞏固充實發展戰略對接、規劃對接、機制對接、市場對接、項目對接的整體合作框架。穩步有序推動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商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積極深化與共建國家務實合作,促成一批標志性成果,持續增進合作共識。
三是深入推進規則標準對接。積極對接、采用具有普遍共識的國際規則與標準,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電信
聯盟等權威性國際標準組織的戰略對接合作,聯合國際標準組織成員,推動國際標準制定。尊重各國法律法規,深化與共建國家規則標準對接合作,加強標準互認合作及標準信息互換,支持共建國家標準化能力建設,降低人員、資金、貨物、服務等要素往來的“隱性壁壘”。推動標準制度型開放,保障外商投資企業依法參與中國標準制定,推出中國標準多語種版本。
(二)設施聯通
“道路通,百業興”。設施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方向。中國將與各方,通過建設高質量、可持續、抗風險、價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礎設施,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絲綢之路建設,全面提升共建國家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一是大力推進陸上通道建設。在尊重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加強與共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著力打通斷頭路段,暢通瓶頸路段。加強邊境基礎設施及口岸建設,重點提高口岸站場的集裝箱列車接發及貨物換裝能力,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積極參與共建國家主要港口進港鐵路及機場高速公路建設,推動各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強化多式聯運通道。
二是深化與共建國家海上互聯互通。鼓勵共建國家重要港口締結友好港或姐妹港協議,合作共建國際和區域性航運中心。推動增加海上航線和班次,完善國際海運網絡。加強與共建國家重點港口國際物流信息互聯共享,提升運輸便利化水平。積極與共建國家及港口城市分享臨港經濟發展經驗,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意愿,推廣“港口+自貿區”模式。
三是推動共建“空中絲綢之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加強民航安全、綠色、智慧發展領域技術合作。穩步推進與共建國家簽訂多雙邊
航空運輸協定,有序擴大航權安排,探索推動更高水平的航空開放。加強國際航空運輸多雙邊領域合作,充分釋放區域航空市場潛力。進一步加密與共建國家首都及重點城市的航線航班,提高航空運輸質量和運行效率。
四是促進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高效互通。促進與共建國家信息通信網絡互聯互通,合作推進跨境陸纜和海底光纜建設,拓寬信息通道。支持各國企業合作參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網絡互聯互通水平。提高數字包容性,采取多種政策措施和技術手段縮小各國之間及各國內部的數字鴻溝,大力推進互聯網普及。進一步加強在知識產權保護、個人隱私保護、跨境數據流動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持續建設“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聚焦深空探測、防災減災、環境保護、海洋和
農業應用、空間教育培訓等重點合作領域,不斷豐富“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內涵,更好服務共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貿易暢通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為共建國家提供了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使合作成果惠澤各國、福及各方。
一是拓展全球貿易合作。深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推進產業創新對貿易的支撐作用。加強數字領域合作,推動航運貿易數字化與“一帶一路”合作創新,促進互聯網、
物聯網、大數據、
人工智能、
區塊鏈與貿易有機融合。加強
電子商務國際交流與合作,創建“絲路
電商”合作先行區,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開展郵政快遞領域合作,暢通郵件快件進出境渠道,有效支撐和帶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推動貿易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優化出口商品質量和結構,積極發展服務貿易。
二是加強雙向投資合作。引導企業完善公司治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依法合規誠信經營,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樹立中國投資者良好形象。深化國際產能與投資等經濟合作,建立健全多雙邊經濟合作機制,推進與相關國家規劃對接、政策磋商、市場對接、項目合作,共享發展紅利。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與更多有意愿的國家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以共建國家為重點目標市場,因地制宜采取貿易、工程承包、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繼續與有條件的國家搭建平臺,拓寬第三方市場合作項目的市場化融資渠道。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健全配套措施,將法律法規確定的投資促進、投資保護、投資管理制度落地落實,為共建國家企業在華投資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是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同更多國家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投資保護協定。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主動對照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入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擴大數字產品等市場準入,深化國有企業、數字經濟、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領域改革。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發揮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先行先試作用,更好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積極開展“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合作,加快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和“經認證的經營者”國際互認,支持企業在更多國家享受通關便利,為貿易投資人員提供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深化與共建國家多雙邊衛生檢疫、動植物檢疫、進出口食品安全合作,完善推廣共建“一帶一路”海關信息交換共享平臺,推進對基礎設施薄弱國家檢疫實驗室援建。深入參與全球糧農治理,開展農業南南合作,探索共建一批農業產業園區、示范基地、交流平臺,推動建立安全、暢通、高效的糧食和農產品
供應鏈。
“通血脈,強筋骨”。金融血脈暢通,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源頭活水。中國將與各方共同努力,積極拓寬多樣化融資渠道,豐富創新投融資工具,持續完善金融合作機制,推動建立更加多元、包容、可持續的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體系,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穩定、透明、高質量的資金支持。
一是健全金融合作機制。構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融資政策框架,與有關國家共同落實好《“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并推動《“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的進一步應用。繼續發揮共建“一帶一路”各類貸款、絲路基金、各類專項投資基金的作用,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參與項目投融資。完善信用保險支持體系,充分發揮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作用,鼓勵商業性保險豐富保險保障供給,滿足各類項目和企業需求。有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與共建國家的雙邊本幣合作,鼓勵金融機構在對外投融資中更多使用人民幣。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網,加強在金融監管、會計審計監管、稅收、反腐敗領域國際合作,提高抗風險能力。
二是拓展投融資新渠道。通過多雙邊合作平臺,鼓勵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多邊開發機構與共建國家開展聯合融資。規范實施股權投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融資等方式,充分發揮公共資金的帶動作用,動員長期資本及私人部門資本參與。發揮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作用,支持高質量項目儲備和能力建設。支持共建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在共建國家使用所籌資金。
(五)民心相通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心相通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中國將傳承和弘揚古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持續與共建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深化教育、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合作,促進政黨、青年、婦女、殘疾人、社會組織、媒體、智庫溝通交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使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形成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文明共榮發展態勢。
一是加強教育培訓合作。繼續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積極與共建國家擴大相互間留學規模,開展高水平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互通互認水平。加強中外青少年友好交流,深化中外語言文字國際交流合作。加強“一帶一路”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聯盟建設,拓展“一帶一路”稅務學院網絡,積極支持稅務官員交流培訓,促進共建國家稅收征管能力共同提升。持續加強“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制建設,啟動“一帶一路”應急管理千人培訓計劃、“一帶一路”安全生產事故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提升項目、“一帶一路”礦山安全能力提升項目等,定期舉辦“一帶一路”應急救援演練。密切農業領域各方面人員交流互訪,促進農業發展經驗、技術、標準和人才交流。
二是加強文化、旅游和體育合作。實施“文化絲路”計劃,與共建國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交流周等重點活動,辦好共建“一帶一路”主題節會。不斷拓展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博物館聯盟、藝術節聯盟、圖書館聯盟、美術館聯盟和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盟成員規模,為國際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搭建平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經驗交流,推動在古代文明研究、聯合考古、古跡修復、博物館交流、人員培訓、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積極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建設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以常態化合作機制推動文化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擴大旅游往來規模,互辦旅游年、宣傳月、推廣周等重點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產品線路,實施“你好!中國”入境游促進計劃。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支持共建國家舉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
三是加強政黨和民間組織等合作。充分發揮政黨、議會交往的橋梁作用,加強共建國家之間立法機構、主要黨派和政治組織的友好往來,繼續舉辦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展“絲路心相通”行動,支持中外民間組織、企業、智庫等機構開展人文交流和民生項目。實施“一帶一路”未來精英計劃,積極邀請共建國家政黨、政治組織、民間組織、僑界社團青年精英來華交流。持續舉辦好“凝聚女性力量,共建‘一帶一路’”系列活動,促進共建國家間婦女交流合作。積極開展同共建國家國際志愿者服務交流合作,發起成立全球志愿服務聯盟。積極促進青年交流合作,實施“筑夢絲路”青年發展計劃。
四是加強媒體與智庫合作。持續加強“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建設,推動各國新聞媒體開展聯合采訪制作、人員培訓交流等合作。辦好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和圖書展等活動,做好國際傳播“絲路獎”評選。支持各國加強媒體能力建設,深化媒體政策交流和國際研修培訓。充分發揮廣電視聽橋梁紐帶作用,辦好中國-阿拉伯國家廣播電視合作論壇、中國-東盟視聽周等活動,開展“一帶一路”優秀視聽節目互譯互播,深入實施“絲綢之路視聽工程”。積極與各國智庫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組織開展聯合研究、對話和論壇,支持學術成果聯合出版,推動更多智庫、專家學者加入“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等。
(六)新領域合作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共建“一帶一路”將順應世界經濟、技術、產業、社會發展普遍規律和時代大勢,穩妥開展綠色、數字、創新、健康等新領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長點,為共建國家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更多動力、帶來更多希望。
一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全面夯實綠色發展合作基礎,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深入對接,推進重大合作項目落實見效。大力拓展綠色發展合作空間,圍繞綠色基建、綠色生態、綠色
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依托和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重要平臺,落實好“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共謀綠色發展,共筑清潔美麗世界。繼續舉辦“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建設光伏產業對話交流機制和綠色
低碳專家網絡。持續強化綠色發展能力建設,提高對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人才支持力度,促進共建國家不斷提高綠色發展內生動力。
二是加快培育數字領域合作新業態新模式。深化數字治理合作,加快推進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協定談判進程,加快世界貿易組織(WTO)電子商務議題談判,拓展共贏合作空間。依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平臺,增進各方理解與互信。積極推進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跨境電商、數字教育、智慧城市、物聯網、5G等領域合作,促成一系列務實合作成果。著力彌合數字鴻溝,繼續組織舉辦數字經濟主題援外培訓班,讓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切實惠及各國人民,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發展環境。與國際電信聯盟、亞太電信組織等機構加強數字領域務實合作,提升發展中國家信息通信技術發展能力,助力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
三是打造“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新高地。繼續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扎實推進科技人文交流、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和科技園區合作等4項舉措。啟動實施“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技術專項合作計劃、空間信息科技專項合作計劃、創新創業專項合作計劃、科技減貧專項合作計劃等4項專項行動。依托和完善“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機制等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落實好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共同促進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發展。
四是積極深化衛生健康領域國際合作。深入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繼續積極參加世界衛生組織以及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中非合作論壇等機制衛生部長會議、理事機制和技術會議。發揮共建“一帶一路”公共衛生合作網絡作用,深化傳染病聯防聯控,加強信息通報和共享。攜手深化在傳統醫藥政策溝通、醫療服務、科學研究、教育培訓、產業發展、文化傳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為服務人類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