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斌直言,電動汽車的推廣,甚至
低碳車輛的推廣仍然是未來面向碳中和最重要的技術路線。但即使把未來5億輛車全部替換為電動汽車,如果上游火力發電占比依然在70%左右,那么汽車產業仍然難以實現碳中和。“因此,汽車產業究竟是否能夠實現碳中和,不取決于汽車,而取決于
能源。”
劉斌告訴記者,
碳排放的生命周期分為兩個周期:一是車輛周期,就是從上游的
鋼鐵、礦、電池,到整車零部件的生產,然后到汽車上路行駛的階段過程當中,產生一定的碳排放;二是燃料周期,就是從煉制、運輸到加油站,再加注到油箱之后燃燒產生的碳排放。
此外,在汽車行業和非汽車行業的責任劃分過程當中,還應區分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直接排放界定為,全國230多家整車生產企業,以及上萬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生產過程當中產生的碳排放,以及3億多輛在路上行駛車輛產生的碳排放。間接排放界定為,汽車生產所用的鋼、塑料、鋁等,以及在上游的材料生產和汽車使用的能源,比如汽柴油在上游的能源生產環節。
為此,劉斌把汽車產業和相關產業鏈的范圍分為了4個范圍:一是汽車制造,包括整車廠的四大工藝,大概80%是用電產生的碳排放。二是保有的3億多輛汽車上路行駛產生的碳排放,受保有量、結構、油耗和里程的影響。三是汽車生產、有用材料生產產生的碳排放,主要是使用電和化石燃料產生的。四是車用上游生產的環節產生的碳排放,主要也是使用電和化石燃料產生的。
面對現有的堵點、難點,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安鐵成提出,以新能源汽車普及為重點,從電氣化、清潔能源、能效提升、結構優化、綠色材料、技術創新六大維度,支撐汽車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降碳。
“同時,通過出臺汽車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路線圖,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及推廣應用,建立健全汽車碳排放的標準體系,推動汽車與相關行業的協同降碳,完善汽車領域綠色低碳經濟政策等多元化的舉措,將系統降碳落到實處。”安鐵成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