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國內很多城市都做了有意義的探索。比如
深圳,電動車普及率非常高,新
能源電動貨車保有量全球第一,積極探索區域碳中和路徑與模式,其
低碳狀態全國領先。
成都借助在水電等能源的自然稟賦,其非化石能源占比位居前列。
北京為綠色冬奧建設了一條柔性直流電網,引入張北的大量風電光伏,10%的用電量將從火電轉為可再生能源。
寧波、廣州這樣的港口城市基于自身資源稟賦,進行低碳碼頭、智慧港口的建設。
上海、
蘇州在推動垃圾分類、綠色低碳生活方面處于全國引領位置。此外,有很多工業城市都在積極推進碳監測試點,編制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