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應對氣候變化從兩方面入手,減緩和適應。
減緩是指大力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際上從80年代開始提出氣候變化的議題,經過了多年的爭論,現在全球主流基本達成共識,造成氣候暖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間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形成了溫室效應,導致了氣溫上升。基于這個共識,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全球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氣候治理機制。中國在2020年做出“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引領者,當前全球超過140個國家地區做出了碳中和承諾。
適應是指在氣候變化這個長期趨勢下,我們要做好準備,提升氣候韌性。所謂提升氣候韌性,包括硬件、軟件兩方面設施建設。硬件建設是指城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使其有能力去應對極端天氣,減少對公眾的影響。軟件建設是指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比如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突發情況的組織動員能力。
過去這些年我們不論硬件實力還是軟件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這次
北京暴雨與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相比,天氣預報更精準,及時發布紅色預警,避免大量游客進山;對下沉式的立交橋和地鐵進行嚴密防范,使得這些地點沒有再出現那么多傷亡。但這次也暴露了一些新的需要改進的問題,比如有區域在強降雨中網絡通信系統中斷,降水信息不能被實時獲取的情況發生。
從更宏觀的視角,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整個區域或者城市的規劃可能需要重新審視。此前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未來可能會更加頻繁地發生。我們需要根據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重新評估依賴歷史經驗數據制定的城市乃至區域的規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