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四川統籌推動政府、企業、技術服務機構等參與方的
碳市場能力提升,重點抓好“數據質量管理、配額清繳履約、履約成本控制”三件大事,實現了碳市場能力的穩步提升。
“數據質量方面,已納入或擬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企業(含自備電廠)制定了數據質量控制計劃,常態化開展月度存證和年度報告,信息月度存證、
碳排放核算等管理能力明顯提升。”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工程師向柳在接受《中國
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配額清繳履約方面,存在配額缺口的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一些企業開立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賬戶,通過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碳排放配額實現清繳履約,第一個履約周期四川省清繳履約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向柳介紹,履約成本控制方面,四川省多數企業已開展燃煤元素碳含量、低位發熱值等化驗檢測,一些企業還探索推動實施供熱改造,整體配額缺口率得到有效控制。此外,一些企業成立了碳排放或碳資產管理機構,建立了人才接續培養機制,甚至開展碳排放配額抵質押貸款,拓展了融資渠道。
不過,不容忽視的是,企業碳市場能力也存在一些堵點、痛點和難點。比如,四川自備電廠占比較高,相比公共電廠,自備電廠碳排放數據質量鏈條復雜,綜合管理能力相對薄弱;一些企業煤樣化驗檢測數據出現區間報警;新納入自備電廠對政策規則、技術規范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存在數據隱患風險。還有一些企業將碳市場工作放在安全環境部門或燃料能源部門,缺乏專門的碳資產管理部門和專業人才。
四川并非孤例。近期,全國范圍內公布了多個超配額碳排放未按時履約被重罰的企業,分布在
北京、
上海、
重慶、
貴州等地,其中,北京一家公司因未能完成碳排放履約被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罰款金額超245萬元。這表明,還有不少企業對碳市場不了解、不重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