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和 ESG 投資雖然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兩者之間也存在較為強烈的協同作用。尤其是碳市場的發展,對于促進 ESG 投資有更為強大的推動作用,這主要體現在碳市場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科學性。碳資產是建立在
碳排放數據基礎上的虛擬資產,碳市場相對于其他市場更加抽象,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是碳市場公信力的基石。因此碳市場 MRV(監測、報告與核查)體系的完善一直以來都是碳市場建設的關鍵,各國在此領域均投入大量資源持續加以完善。自 2013 年以來,我國組織了發電、石化、建材等八大重點排放行業企業開展碳排放數據年度報送與核查,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后,生態環境部進一步完善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制度,重點排放單位碳數據質量不斷提升。以燃煤發電企業為例,據統計,2019 年、2020年實測機組經核查排放量占當年排放總量的比例分別達到66%、93%。未來我國碳核算核查體系還將在碳排放因子法、質量平衡法基礎之上適時增加以 CEMS 在線監測為代表的直接測量法,運用現代
物聯網和
區塊鏈技術實現更加低成本的檢測比對與核算量化,以達到可比性強、準確性高、實用度高的目的。生態環境部預計中國碳市場2025年將建成碳監測評估體系,屆時,監測網絡范圍和監測要素基本覆蓋,碳源匯評估技術方法基本成熟。
而對于 ESG 投資而言,企業全面有效的信息披露是ESG 投資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石。近年來 ESG 信息披露越來越受到市場各方的重視,上市公司 ESG 專項報告披露呈加速之勢,被稱為上市公司的“第二財報”。2022 年報季,逾 1700 家 A 股上市公司單獨編制并發布了 ESG 相關報告,披露率 34%,其中 70.4% 的央企上市公司發布了獨立的 ESG 報告。但根據清華大學國家
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對我國部分典型高碳排放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大部分行業目前存在尚未形成統一完善的溫室氣體減排信息披露框架、企業披露信息嚴重不足、信息披露顆粒度較粗等問題 3。然而,一旦這些高碳排放行業企業被納入碳市場,必然大幅提升這些企業的碳管理能力和碳排放數據質量,從而為 ESG 信息披露以及定量、定性評價指標建立更加科學嚴謹的數據支撐體系和更為真實可靠的投資指引。另一方面,ESG和碳市場強制履約的雙重壓力倒逼企業采取更加有力的碳減排行動,有效提升 ESG 績效表現。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