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
碳排放去向何方?約有47%進入了大氣,29%進入以森林為主的陸地生態系統,24%進入海洋。其中,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碳匯,但是我們人類能夠控制海洋的難度很大。”李怒云表示,我們能夠控制的可能就是陸地生態系統,因此現在大家熟悉的概念——生態碳匯,主要包括的是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以及
農業生態系統,它們都具有碳匯功能。
在厘清碳匯概念后,搞清楚在何種情況下是碳源也非常關鍵。李怒云分享到,以濕地為例,它可能既是碳匯也可能是碳源。但是無論是碳匯還是碳源,重要的是保護它,現在很多人想開發濕地碳匯用于交易,現實中遇到了很多困難。
“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終究會回到地球(大氣),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所以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是有時間的限制。森林是一個巨大的碳儲藏庫,應該說森林是一個利用太陽能最大的載體,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為我們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我們說人類是從森林里走出來的,現在我們仍然離不開森林“。李怒云介紹到,在陸地生態系統當中,大概有50%的碳是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當中。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進程當中,特別在聯合國氣候大會涉及森林議題的談判中,最容易達成共識。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支持:減少來自于森林的碳排放、增加森林碳匯,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具體到中國的森林碳匯情況,李怒云介紹道,目前中國的人工林面積是全世界最大的,而且中國的造林速度和造林規模也是世界之最。因此,“在國家承諾的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目標中,林業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別是雙碳目標提出后,黨中央、國務院對提升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