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遙:綠色
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縮影,也是推動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一些試驗區及其所在地也圍繞構建綠色金融組織體系、創新綠色金融市場與服務、夯實綠色金融基礎設施范等重點任務開展創新實踐。
在第一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平穩推進的基礎上,國務院先后批準
甘肅省
蘭州新區及
重慶市作為后續力量陸續加入試驗區隊列。其中,蘭州新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連接點,著重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支持生態產業發展的聯動機制,在環境權益類金融產品創新和市場建設方面屢屢推新,推出“絲路碳票交易+碳資產抵質押+綠色保險”綠色金融綜合融資產品服務,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產品及服務創新為綠色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為金融助力西部生態脆弱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參考范本;重慶是八個開展地方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地區及新一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之一,在試點建設方面體現出明顯的綠色金融支持“雙碳”的特色,在此基礎上從“降碳減排”角度開展金融部署。同時,重慶重視融入綠色金融科技等新興議題,將綠色金融與數字化結合,開發迭代“長江綠融通”綠色金融大數據綜合服務系統,為試驗區暢通綠色金融支持路徑奠定了基礎。此外,重慶也是現有試驗區中唯一的直轄市,可有效實現金融政策的全省覆蓋,帶來更大的市場能級。
錢立華:我觀察到,部分地區在碳賬戶方面的探索值得推廣借鑒。當前,金融機構碳核算要求日趨強化,而獲取企業客戶碳排放相關數據仍存在較大困難,部分試點地區探索建立的企業碳賬戶為金融機構碳核算創造了良好基礎,由此也可以引導促進銀行調整資產結構,逐步降低資產組合的碳排放;碳排放強度較高的企業有節能技改降碳的綠色項目融資需求,也為銀行的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業務機會。
以
浙江湖州為例,2021年湖州推出了工業“碳效碼”,通過打通統計、電力、經信等部門39類數據,推動全市381個行業3700余家規上工業企業構建碳賬戶,實現企業碳排放在線核算、動態更新。基于碳核算結果,“碳效碼”將企業周期內碳排放量和碳強度與所處行業平均水平進行比較,評價其碳排放水平并賦碼,以此衡量企業碳效。湖州市銀行機構基于工業“碳效碼”,創新推出了“碳惠 e貸”“碳效助企貸”等多款金融產品,定向支持
低碳企業、碳效等級低的企業以及高碳企業的節能減排和減碳項目。目前湖州“碳效碼”模式已在浙江省獲得推廣。2023年,湖州市又推出了建筑領域“碳效碼”,依托住建、電力、燃氣、發改、金融等部門信息,集成全市278座公共建筑的電力、燃氣、綠電等
能源數據搭建指數體系,為公共建筑畫像、分級。這些經驗都值得學習、借鑒。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