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華:關于全球氣候治理,中國一定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定要有定力。
中國的目標非常清晰,就是全球溫升幅度控制在1.5℃。溫控目標之所以從2℃強化到1.5℃,是為了減少未來更多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害。也是為了全人類的生命共同體以及全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氣候治理不是一種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贏。在氣候變化領域,不管美國是否退出《巴黎協定》,不管各國怎么爭論,各地方會議在氣候變化議題上怎么辯論,各國對1.5℃的溫控目標不應有異議。目前,各國都在提振與氣候博弈雄心,這個方向也是明確的。
各國國情不一樣,各國在氣候變化進程中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各國一方面是在博弈;另外一方面也在尋求相互理解,實際上是國情的展現、對自身利益的維護以及相互的理解。
對世界來說,走向凈零碳本身就是一個多贏的過程。當前,風、光、生物質能等零碳
能源,開發使用更安全、更持續,成本更經濟,且經濟增長動力更強——不光對中國是這樣,對世界各國也是這樣。推動國際合作、加速零碳轉型,推進全球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多個維度上的多贏選擇。(完)
受訪者簡介:
潘家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2020年被聯合國秘書長任命為起草《2023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的獨立科學家小組15名成員之一。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3、第4、第5、第6次評估報告主要作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文期刊《城市與環境研究》主編,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 Environmental Studies》主編。國家首批哲學社會科學“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可持續城市化、氣候變化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生態文明新范式經濟學等。在《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華寶鋼環境(學術)獎等重要學術獎20多項。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