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華:實現碳中和的路徑,一是終端移除,即碳封存;二是碳匯,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將
碳排放重新固定為碳水化合物。對中國來說,這兩種路徑都有其局限性,我最主張零碳的可再生
能源在能源市場上逐步擠出化石能源的路徑。
中國是電力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風光電力在產能、產量上都是世界第一。
首先,中國的風光裝機容量,2022年已突破7億千瓦,每年在以1.2億千瓦裝機容量的速度提升;按照這樣的態勢,2030年中國的風光裝機容量有望達到17億千瓦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2億千瓦。在風力發電方面,2021年全球新增海上風電裝機量,中國占約80%。
第二,中國在風光儲能的投資規模、技術發展以及產能產量也在世界上占據了半壁江山。比如中國的抽水蓄能在世界上領先;中國的壓縮空氣儲能、太陽能光熱發電以及動力鋰電池、鉛炭電池產量,占全球產量超過30%。總之,儲能問題現在雖并未得到根本解決,但當前也在部分解決并快速走向全面解決。
第三,中國在終端消費側誕生了一場能源消費革命。電動汽車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中國現在的純電動汽車保有量幾乎達到世界總量的3/5。二十年前,中國的電動汽車保有量幾乎為零;十年前,中國電動汽車數量微不足道;五年前,行業幾乎還不看好電動汽車;中國電動汽車用三年時間突飛猛進,2022年中國汽車產量約為27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705.8萬輛。而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出,電動汽車在新車市場的占比在2025年要達到20%左右,實際上在2022年就已達27%。根據《規劃》,電動汽車每百公里耗電量是12度電,現在電動汽車續航里程一般在500公里或更長。
這些事實證明,中國的零碳轉型,步子邁得快、發展效果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