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豐:過去兩年全國
碳市場發展總體平穩有序,為我國進一步深化
碳交易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但是,也要看到全國碳市場還存在一些問題,在我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下,在氣候變化日趨顯著的背景下,需要抓緊改進完善。目前全國碳市場僅納入電力行業,覆蓋行業單一,盡快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將
水泥、
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民航、造紙等行業納入,同時,啟動自愿碳減排交易(CCER),這些都是深化和完善碳交易的重要舉措,需要在過去兩年實踐的基礎上加快步伐;此外,目前全國碳市場交易量較低、碳價格不高,怎樣改進碳配額機制、怎樣更好地開展企業履約,發揮碳定價在促進節能降碳方面的作用還需要大力加強。
另外,全國碳市場交易主體單一,如何讓碳市場發揮
金融屬性,把一些地方已經探索的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貸款、碳保險等碳金融服務在全國碳市場中推出,也是特別需要開展研究的工作。有金融方面的專家講過,金融在市場定價、風險控制和跨期、跨域管理方面有很多的經驗,讓金融在碳交易中起到更大的作用,這是全國碳市場未來發展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財聯社:目前全國碳市場交易不夠活躍,碳價也和歐洲有很大差距。中國碳市場的碳價約為60元/噸,歐盟的碳價約為100歐元/噸。如何看待中國碳價與歐盟碳價的差距?
王元豐:對于中國全國碳市場碳價格的問題應該辯證看待。一方面要承認,中國經濟的目前發展階段,讓中國企業支付與歐盟相同水平的碳價格是不現實的。中國碳市場發展時間短,僅僅兩年多,歐盟碳價達到今天的水平是從2005年開始,經歷近18年的歷程,不斷進行機制調整,在近幾年才達到現在較高的價格。不過即使是歐盟的碳價水平,按照世界銀行的相關評估報告,要實現《巴黎協定》確立的全球溫升不超過1.5度的目標,也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碳價格高低都是相對的。
另一方面,還要正視中國全國碳市場存在的不足。就是要改進配額分配機制,使控排企業能感受到碳價格的傳導作用,在生產中能夠真正將二氧化碳作為生產要素來考慮,不斷通過多種路徑節能降碳,減少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此外,要看到隨著歐盟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實施、七國集團(G7)準備開展氣候俱樂部,以及關于全球統一碳定價的討論,如中國碳市場碳價格一直較低也會使中國企業產品出口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的市場面臨阻礙。所以,如何跟蹤國際碳定價的動態,合理調整我國碳市場的碳價,使我國企業更容易進入
碳排放治理規則變化的歐美市場,是特別需要研究的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