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9時30分,隨著平臺上高碳原油生產井、生產處理系統、二氧化碳壓縮機及分子篩脫水橇等設備依次啟動,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獲、分離、壓縮,并通過一口回注井被注入海底地層,實現穩定封存。這標志著我國成功掌握海上二氧化碳捕集、處理、注入、封存和監測的全套技術和裝備體系,填補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
為什么要把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二氧化碳被順利“捕捉”并回注到海底地層,要突破哪些“關卡”?據介紹,在海洋油氣鉆探開發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伴生氣,二氧化碳便是伴生氣的重要組分之一。常規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時,伴生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約有20%-30%。恩平15-1油田十分特殊,因為特殊的地殼條件,油藏上部有一個氣頂,且二氧化碳含量極高,在原油的開采過程中這些二氧化碳也會“逃”出地層。
在“雙碳”背景下,這一狀況不允許出現。怎么辦?科研人員決定將這些“逃”出來的二氧化碳重新捕集起來,并經過一系列處理工序后,重新注入海底,實現永久封存。
首先是要找到合適的存儲位置。
“咸水層被認為是最理想最成熟的地質封存環境。”胡金告訴記者,技術人員在距離平臺3公里外、800多米深的海底找到了一個“穹頂”式地質構造。如同一個倒扣在海底的“巨碗”,不僅儲存量大,而且封閉性強,能夠長期穩定地罩住二氧化碳。
合適的存儲位置找到后,還要建立一條通往海底“巨碗”的通道——回注井,連通地上和地下。而且,“逃”出來的二氧化碳并不會自動分離并進入回注井,需要人為進行捕集、分離、脫水等一系列工序處理。
油井開采產生的油氣混合液進入高碳分離器,把二氧化碳分離出來;再進入三級壓縮機,進行加壓和干燥。“被捕集、純化、干燥后的二氧化碳,將被加壓至11兆帕,相當于指甲蓋上壓了一個110公斤的重物。”胡金告訴記者,這時的二氧化碳處于超臨界狀態,即氣液混合態,會像氣體一樣充滿整個空間,但其密度又類似液體。最后,氣液混合態的二氧化碳再通過回注井封存到海底“巨碗”。整個過程只需要20分鐘左右。
二氧化碳注入地層后,大部分將被頂部的蓋層永久蓋住,同時一部分被地層孔隙捕獲,一部分慢慢溶解在地層水中,還有一部分與巖石和地層水反應生成碳酸鹽礦物。
該項目預計高峰期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萬噸,累計將超過150萬噸,其減碳規模相當于植樹近1400萬棵,或停開近100萬輛轎車。
“難!超預期的難!”回憶起這口二氧化碳回注井的誕生歷程,中國海油
深圳分公司恩平15-1油田群開發項目組鉆完井經理鄧成輝連說了兩個“難”。他告訴記者,入行15年,歷經百余口井的作業,這口二氧化碳回注井是他遇到的最難打的一口井。
據介紹,這條“綠色通道”總長超3700米,鉆進不同井眼深度需要下入不同尺寸的套管穩固井壁,確保鉆井通道通暢和安全。套管共有4層,內部最細的注氣管柱直徑約11厘米,如同一根超長“吸管”。為了確保這口回注井打得成,同時讓二氧化碳注得進、封得住,項目團隊針對鉆完井作業風險以及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質,開展了有關技術攻關。
創新采用特制鉆井液——低溫流變性穩定鉆井液,既能有效抵抗酸性二氧化碳腐蝕,還能支撐井壁、潤滑井眼,讓鉆進之路通暢無阻。同時,還研發出“抗二氧化碳腐蝕
水泥漿體系”“低溫泥餅預沖洗”“長水平段尾管回接”“低壓竄漏全封”等技術,確保該井在長達幾十年的注入期間擁有“金剛不壞之身”。
為了確保二氧化碳回注周期的井下安全,及時監測井筒的完整性,項目團隊還安裝了“井下聽診器”,即借助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實現全井筒監測。“這是某個井下測點的壓力值,這是溫度,精度可達0.1攝氏度。”在恩平15-1平臺中控室,張凱指著監控屏幕上的監測數據告訴記者,每隔一米就有一個監測點,就像數千只敏銳的眼睛,在看不見摸不著的井下無死角觀察注氣管柱是否存在泄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