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指出,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恢復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期,結構性問題、周期性矛盾交織疊加。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表示,強調兩個關鍵期,是為了讓大家意識到當前經濟發展的重點,一個是恢復,是將宏觀經濟修復到疫情前水平,這是當前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另一個是升級,是應對中國全球競爭壓力的關鍵所在,需要在科技創新、數字中國建設等領域加大投入。
中國數實融合50人
論壇副秘書長、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在接受財聯社采訪時表示,這輪經濟復蘇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需求不足。“但事實上,這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年初對經濟恢復的預期太強烈,所以很多企業開足馬力生產,但經濟恢復要遵循客觀規律,而很多人預期出現的需求大爆發不符合經濟恢復規律。另外從宏觀政策上我們也不可能像2008年那樣去搞強刺激政策,因為這會帶來很大后遺癥,比如新的產能過剩。” 胡麒牧說。
二是產業結構的原因導致需求不及預期。當前不少人拿中國和美國去對比,認為美國恢復的不錯,但中國剛放開時恢復的還不錯,但從4月起就后勁不足。事實上,這和產業結構有很大關系,美國的第三產業占經濟結構80%左右,另外美國放開后,其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會給它帶來持續的需求拉動。
胡麒牧進一步分析,中國是541的結構,第三產業只占中國經濟的百分之50多,我們還有40%左右的第二產業,這就注定了不能完全依賴勞動力的流動帶來需求,中國大量需求都是來自于產業端,這是沒法單純通過解除人員流動限制恢復的,其需要更深層次的內生機制。比如產業鏈上下游如何協同打通。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