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15-1平臺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項目,在高峰期時,一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萬噸。米立軍表示,平臺全開采周期所產生的150萬噸二氧化碳,絕大部分將注入海底“巨碗”,深“埋”其中,其減碳規模相當于植樹近1400萬棵,或停駛近100萬輛轎車。但是,這樣的減碳規模在全國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領域并不突出,為何要布局建造?米立軍一言以蔽之,“這一項目的主要作用是應用示范。”
??他表示,恩平15-1平臺的二氧化碳封存項目就像一塊試驗田,它的成功投用,不僅實現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領域從無到有的重要突破,也為后續工作提供了思路,奠定了未來“岸碳入海”的技術支撐和現實條件。
??在我國,與恩平15-1油田相似的海域沉積盆地分布廣、地層厚度大、圈閉多,具備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質條件。今年1月份,自然資源部首次發布海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結果,預測封存量達2.58萬億噸,約是2022年我國二氧化
碳排放總量的200倍以上。
??而且,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已經在
廣東惠州啟動我國首個千萬噸級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集群項目,未來將捕集大亞灣地區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船舶等方式輸送到海上進行封存。米立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與陸地相比,海域封存的安全與經濟優勢非常明顯。萬一海上封存突發泄漏,憑借海水阻隔,二氧化碳首先會被大量海水稀釋、溶解,即便有少量進入大氣,也會在海風作用下快速消散,不會危及人類安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