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平15-1平臺的尾部甲板,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的封存模塊靜置于此。這是一個重約750噸的大裝置,分子篩、冷卻器、壓縮機,以及層層疊疊的各路管道,在有限的空間里有序排布。
??“技術團隊研制了首套復合材料二氧化碳分子篩脫水橇、適用于海洋高濕高鹽環境的首套超臨界大分子壓縮機、用于防止二氧化碳腐蝕的低密度固井
水泥漿……”談起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項目的工程技術創新,米立軍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為了將二氧化碳安全長效地回注、封存,科研團隊攻克了諸多難題。
??首先是超遠距離回注井的“貫通”。二氧化碳的目的地——海底“巨碗”在海床下800米,但距離平臺卻有3公里遠,水垂比大。這意味著,每向下增加1米的深度,水平方向就要前進3米以上。與此同時,途經區域地層又很“軟”,“嬌氣”得像豆腐塊一樣,容易破裂,無法為鉆具提供有效支撐。鉆具在地層中掘進,完全“水土不服”。
??為此,項目工程從常規鉆井的三分段優化為四分段,采用4種不同尺寸的鉆頭,縮短每段管柱前進的距離。同時,還創新采用低溫流變性穩定鉆井液,有效支撐井壁、潤滑井眼,讓鉆進之路暢通無阻。
??除此之外,抵抗二氧化碳的“腐蝕”是回注井必須攻克的難題。當二氧化碳遇水,會產生碳酸,對回注“通道”的鋼材和水泥產生嚴重腐蝕。“通道”一旦受到破壞,就有泄漏二氧化碳的風險。
??“技術團隊在室內開展實驗研究,發現在管材中加入微量元素鉻(Cr),管材的防腐能力可得到很大提升,而且防腐固井水泥漿的成功研制,能很好防止二氧化碳的腐蝕。”米立軍告訴記者,這些技術成果確保回注井在長達幾十年的注入期內擁有“金剛不壞之身”。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