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隨著碳普惠的發展,碳減排開始從企業飛入尋常百姓家。
碳普惠是一項創新的自愿減排機制。這套機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碳
金融”的方式,具體量化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并賦予一定的價值,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實現了個人碳減排“可記錄、可衡量、有收益、被認同”。
早在2015年,
廣東在全國率先啟動碳普惠試點。近年來,多種類型的碳普惠機制越來越豐富。6月初,
武漢碳普惠綜合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市民掃碼登錄即可創建個人碳賬戶,踐行乘坐公交地鐵、租用共享單車、減少一次性用品等
低碳行為后可獲得碳普惠減排量。
而數字貨運平臺滿幫集團不久前也聯合
南京郵電大學上線了貨運行業司機碳賬戶體系,首批“碳賬戶”率先向全國3000名貨車司機開放。
山西運城的貨車司機范師傅通過碳賬戶減少空駛率,6月前半個月減碳1.51噸,獲得平臺發放的三張優惠券。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一些企業內部也推出了碳普惠試點。如,碳阻跡(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就在公司內部推出了碳減排兌換商品試點,在員工間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碳普惠走向大眾得益于技術的進步。“以前,如何準確計算個人減碳數量并形成市場化的激勵機制是最大難點。”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天說,隨著數字經濟和智能商業興起,個人衣食住行的碎片化
碳排放有了量化的可能,促進碳普惠走進日常生活。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